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本文作者商晓艺


在泛黄的史料与鲜活的口述之间,有一群执着的历史“摆渡人”。他们用自己的笔,记录历史的痕迹。贾英华是其中一位,他为晚清历史付出了几十年的努力,创作出版了《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末代太监孙耀庭》《末代皇弟溥杰》《末代皇帝之“嗣”毓喦》《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末代皇妹韫龢》《末代皇叔载涛》《末代国舅润麒》《末代皇族的新生》《你所不知道的溥仪》等十几部晚清人物传记。留下他们珍贵的历史资料。并将自己多年创作人物传记的经验总结成书——《怎样写人物传记》(作家出版社出版),系统又全面地向读者展示了人物传记的撰写方式、技巧。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分享撰写人物传记的作品,填补了传记教学领域的空白。


贾英华

这位传奇作家,用脚步“丈量历史”,从零下30℃的长春雪夜到紫禁城的落日余晖,从“抢救”末代皇族记忆到与读者分享写作心得,他始终坚信真实是传记的灵魂。当被问及给传记文学爱好者的建议时,这位七旬学者斩钉截铁:存史求真,远比书写更重要!

撰写人物传记是戴着镣铐跳舞,

要真实,又要跳出难度

在《怎样写人物传记》中,贾英华通过剖析历史、现代、家谱、自传、回忆录、口述自传等模式,将写作心得展现给读者。探讨了撰写人物传记的十种开头、八种结尾、七个诀窍、五类起名、四项原则、三大趋势等。通俗易懂,初学者也能入门。

在书中,通过分析《杨振宁传》《钱学森传》《曹德旺自传》等案例,展示现代与历史在写人物上的不同,从人性的细节解析:前者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前进趋势中的鲜明人物特征,主要是以现代高科技发展为标志。后者则是时代没落的皇室代表人物,反映了时代前进不可阻挡的步伐,体现了不同的历史状态。

通过这些细节表现人性的真实,自然能还原传主的状态。这不仅要求人物能够站得住,还务必实地采访。传记作家要拿到第一手史料,这是最重要的。


《怎样写人物传记》

贾英华 著

作家出版社

他在《怎样写人物传记》中归纳了传记的十种开头、八种结尾。他的《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一书,采用以反问句作为开头:世人瞩目的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究竟谁是大媒?此书结尾,则是采用两句古诗:闻钟始觉山藏寺,到岸方知水隔村。由此揭示了溥仪与李淑贤婚姻的诸多未解之谜,原因是,坊间流传溥仪最后一次婚姻是由周总理保媒,其婚姻被传得神乎其神。吊起了读者的胃口,仍存悬念。这是他印象深刻的一次写作体会。

对于初入门的传记文学爱好者,贾英华的建议是,首先,要挖掘传主在历史长河中的社会作用及客观评价,这样才算牵住了“牛鼻子”,否则容易跑偏。其次,要研究透传主所处环境,便于分析成长过程。尽量先编出年谱或简历,梳理其一生脉络,以免出现重大遗漏、失误。可以先借鉴《怎样写人物传记》中的写作规律,掌握如何开头、结尾,体现“虎头、猪肚、豹尾”等基本写作常识。除了多看、多写之外,还应向有经验者请教。撰写人物传记无疑是戴着镣铐跳舞,要真实,又要跳出难度。切忌写成流水账。

谈起《怎样写人物传记》的创作契机。贾英华回忆,曾航天、航空公司邀请他去授课指导。讲座结束后,他借此撰写了《怎样写人物传记》,希望能给传记爱好者带来帮助。

《怎样写人物传记》荣获第六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对此,贾英华表示:这次获奖是对我多年写作的鼓励和鞭策,这是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同仁共同努力的成果。

我通过记录这些历史人物,

反映新中国百年来的历史巨变

在创作时,贾英华的理念是,坚持历史的真实性,不能凭空虚构。不弄清楚的人物或事实,宁可不写。

末代太监孙耀庭是他多年的朋友。譬如,孙耀庭是左撇子,平常看不出来,贾英华与他同桌吃饭时才发现。早些年,每逢大年三十,贾英华都陪孙耀庭过年,直到大雪纷飞的夜半才离去。能捕捉到晚清人物的真情实感,他认为这是一种珍贵的缘分。


贾英华(右)与孙耀庭

谈及平衡历史的真实与文学艺术性,贾英华通常在场景的变化、人物形象中寻找灵感。例如,在《末代太监孙耀庭》书中,描写故宫三大殿尖顶上亮点消失的那一刻,意味着紫禁城的落日结束。这不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也要有准确的观察力。传记作品的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要统一,缺一不可。


贾英华(左)与溥杰

贾英华的代表作《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成功续补了溥仪《我的前半生》,获得中国图书金钥匙奖。

为创作这部作品,他用了十年潜心研究,放弃一切娱乐……这十年,自费采访三百多位历史知情者,骑坏了两辆自行车。北到长春,南到广州,东到蓬莱,也曾远赴英国,寻觅溥仪的资料……过程很辛苦,但收获大量罕见的独家史料,很值得。最终得偿所愿,完成了《末代皇帝的后半生》。

他在采访中真诚待人,与许多历史知情人结为朋友。感动了无数读者。也感动了溥仪的“皇妃”李玉琴。

令他难忘的是,有一次采访李玉琴。因没去过东北,不知长春气温零下30℃,仅穿一件呢子大衣就去了。到了长春,被冻僵了,半天说不出话……


贾英华(左)与李玉琴

经辗转打听,找到了李玉琴。她被贾英华的认真和毅力所打动,向他提供了“独家”史料。二人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采访李玉琴后,又冒着大雪采访了孙博盛。回到旅馆时,大门已锁。他只能从高高的大铁门翻过去,不料摔倒在地上,半天没能爬起来……当时他暗下决心,一定写出几部真实的历史人物传记!

谈起与晚清历史人物交往带来的影响,贾英华说:要从真实的人性解析其一生。如果只从他们自身角度反映历史,容易将人物脸谱化。这是写传记的大忌。写作必须真实,做人同样要真诚,与人为善。真诚可以打动人,善意更能使人感动。人生罕见百年,除生死无大事。能够留下几部传世传记,替我延续生命,岂不快哉?这就是我的人生态度,每当念及此,一切尘间小事皆释然。

孙耀庭九十四岁辞世。贾英华为他撰写了《末代太监孙耀庭》。这本书里,写了皇帝皇妃的身边人,写了宫廷政治的参与者,写了从亲历溥仪被逐出宫,到伪满称帝。见证了晚清最后的崩溃……

孙耀庭逝世后,他的骨灰由贾英华按照二人约定,在八宝山火葬场检拾。贾英华出资为他办丧事,遵从他的遗嘱为他题写了墓志和碑文。此事成了一段佳话,令人心生敬佩。

贾英华记录他们,反映新中国百年来的历史巨变,是不可再得的历史佐证。他应邀在北京大学讲学时,曾说:历史不可倒退,无论如何演化,社会制度是历史进化的唯一标志。

存史求真,远比书写更重要

贾英华不止是晚清学者、作家。也是制片人。他拿版税拍摄了“末代系列”纪录片纪念他们。如,末代皇弟溥杰、太监孙耀庭、皇嗣毓喦、恭亲王毓嶦、皇妹韫龢、国舅润麒等生活实录。


贾英华为末代皇帝溥仪捉刀题写墓志

国内晚清人物传记研究现状,贾英华认为喜的是一些青年学者陆续发表了一些新书或文章,忧的是还停留在表面化,应进一步扩大国际视野,放大格局。比如,对晚清灭亡的原因和历史细节,应找出确凿的根据,并加以研究。他表示,人物传记未专门列入大学和中学课程,也没有专门的授课教材,希望引起关注和重视,开设人物传记课程并以作研究。

谈起最近的创作计划,贾英华说:我已完成了《末代皇后婉容之谜》(其中不少独家史料),去年又远赴东北对一些历史见证人作了深入采访。接下来打算再完成《珍妃》《光绪皇帝》《末代太监问答实录》的创作。

贾英华一直在为晚清历史做贡献,几十年的研究,从学者变成了专家,很难但值得。他希望《怎样写人物传记》能让传记文学爱好者认识到:真实,是传记文学的灵魂。正确处理真实与虚构的关系,不可凭空“造车”。存史求真,远比书写更重要。(文/商晓艺)

人物介绍


贾英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晚清研究学者,华文学院客座教授,第四、五届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八届全国委员。历任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主席、张伯驹基金会顾问(发起人之一)等。其代表作《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成功续补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他著有《末代太监孙耀庭》《末代皇弟溥杰》《末代皇帝之“嗣”毓喦》《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暨《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末代皇妹韫龢》《末代皇叔载涛》《末代国舅润麒》《末代皇族的新生》《你所不知道的溥仪》等十几部晚清人物传记作品。还著有《新中国国旗、国歌、国徽、纪年的诞生》等。入选“中国当代人物传播100家”,其作品多次获奖,被译成英、日、西班牙语等,先后被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以及《纽约时报》等国内外数百家权威媒体评介。多年来采访数百人,搜集大量晚清以来人物的数百小时录音、数千幅历史照片,自费拍摄《末代太监游故宫》《末代皇族实录》等珍贵历史纪录片,曾应邀赴台湾五所大学暨北京大学等讲学。是大型纪录片《故宫》讲述人之一。贾英华早年师从郑诵先学习书法,曾捉刀为末代皇帝溥仪题写墓志,为末代太监孙耀庭撰题碑文。书法作品曾入选《中国首届名人名作展》《当代名人书画展》等。

作家出版社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怎样写人物传记》

贾英华 著

作家出版社

作者:商晓艺

往期回顾,点击关注

排版:邓 宁

编辑:祁创祎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体矩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