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说,“闲暇是人生的精华”。但在中国,汽车仍是阶层跃迁的勋章。
沃尔沃V70可能是旅行车中的老祖宗,欧洲人说它是“生活美学”的终极样本。有点小品味的中国车主,戏称为“瓦罐车他爹”。
瓦罐Wagon这个词,原意是四轮马车。作为北欧旅行车灵魂之作,沃尔沃V70让Wagon变成了耳熟能详的车型,比轿车大和宽,不像SUV越野车那么高和笨,装得下滑雪板、宠物犬、野餐篮,也装得下阿尔卑斯山脚的阳光与波罗的海畔的风。
很多中国拥趸希望拥有一台V70,哪怕是二手的。因为真正能感受北欧汽车文化骨子里的“仙风道骨”,你找不到第二款,没有替代品。
今天,“瓦罐车的灵魂”终于要在中国投胎了,叫沃尔沃XC70。家族式设计没有变,雷神(参数丨图片)之锤大灯、维京战斧尾灯,极致简约北欧风,封闭式前脸,更电感、科技感,前后无框车门、无框外后视镜,没有任何多余的笔触。
性能亮点有两条:一是全新SMA超混架构打造,纯电续航200+;二是首搭高速 NPA 领航辅助驾驶。当然,在主被动安全方面,沃尔沃的“看家绝活儿”有智能化加持也不错。
你能想象吗?一款最纯种的“北欧独角兽”,竟然以油电混血和智能化这两条烂大街的“恶俗的配置”,来取悦中国车主了?!
在中国,“瓦罐车”就是小众代名词。从1980年代标致505SW的“大屁股”争议,到桑塔纳旅行版被讥讽为“有头无尾”。即便后来奥迪Avant/Allroad双瓦罐献媚,大家也看不上这种少数人的奢侈。
沃尔沃必须做出妥协。中国中产阶层既要轿车的操控质感,又要SUV的通过性;既要北欧设计的简约豪华,又要东方审美的“烟火气”。
所以,看上去XC70不再是V70时代那个质朴的“家庭搬运工”,而是低调时尚的“跨界生活家”新锐:CLTC续航1200公里,能穿越青藏线的风雪;智能座舱搭载AI大模型,能听懂方言版的“打开天窗说亮话”。
朴树在《平凡之路》中唱道:“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中国中产需要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把打开“水泥丛林”与“高山大河”双重世界的钥匙。
中国拥有全球独一份的“三级阶梯”地貌。这催生了“既要征服318国道,又要穿梭陆家嘴CBD”的用车场景,城市中产们的焦虑,让“诗与远方”沦为朋友圈的表演道具。
但“跨界生活家”能在中国活出滋味吗?宝骏Valli以7.98万元击穿价格底线,却因廉价感被诟病为“破瓦罐”;蔚来ET5 Touring用可拆卸露营灯讨好文青,被讥讽为“精致穷”,不温不火的销量没能挽救蔚来的尴尬。
沃尔沃XC70试图从“瓦罐鼻祖”向“豪华混动SUV”破局。可面对理想L系与问界M8/M9的“智能全家桶”,北欧式“性冷淡风”有戏吗?
这本质上是两种汽车文化的冲突。在欧洲,旅行车是“慢生活”的具象化,德国人用它驰骋不限速高速公路,英国人用它装载猎枪与威士忌,瑞典人用它穿越极夜中的雪原。
“瓦罐车”的浪漫因子,根植于工业化完成后对“闲暇价值”的集体认同——正如叔本华所言:“闲暇是人生的精华”。但在中国,汽车仍是阶层跃迁的勋章。
当年,奥迪A6L加长轴距成为官场标配。今天,理想L9用冰箱彩电重构家庭权力关系。唯独旅行车的“实用主义”,与中国人的用车场景格格不入。
即便拥有“瓦罐车”基因的XC70用5秒破百的性能贴上“豪华”标签,但在40万元价格区间,“更懂中国人”的车型选项太多了。
能否在面子与里子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是沃尔沃品牌的小众调性一直突破不了的课题。XC70是一次“谦卑的让步”,但如果不能唤醒中国人对慢生活和“瓦罐车灵魂”的真实认同,这道题无解。因为,北欧式“佛系躺平”掩盖不了中国式“狼性内卷”。
即便是旅行车,在中国都会变成流量时代的快消品,谁还记得V70诞生时那句“别赶路,去感受路”?现在的潜台词分明是“别在乎路,发完朋友圈赶紧回来加班”。
996也有梦,但那可能是水泥地里的草。瓦罐车里能长出诗吗?也许,沃尔沃XC70在停车场点燃氛围灯的那一刻,他们可以假装拥有过15分钟的“伪北欧生活”,这是消费主义最狡黠的慈悲。
朴树已经年老气虚。他嗓音沙哑的歌唱《平凡之路》,“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可谁信呢?
还没有一代中国人能真正消受得了“瓦罐车”,除非他们先学会消受自己。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滴汽车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