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喻言 马嘉豪 摄影报道

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10余年船票不涨价;网红船长“一哥”和最后的“水上公交”;菜农们的出行最优选择……这些都是围绕在重庆忠县“渝忠客2180”和船长秦大益身上的“标签”。


停靠在忠县西山渡口的“渝忠客2180”。

从1998年到现在,秦大益已经在长江上开了28个年头的客船。经历过水运的繁荣和落寞,如今的他,带着“渝忠客2180”班轮踏入自媒体赛道,开船的同时也通过自媒体,为当地农户提供售卖农产品的便捷通道。


船长秦大益。

穿梭在峡江上的“水上背篓公交”

4月下旬的一个清晨,洋渡镇下着大雨,但仍有不少附近的农户挑着几十上百斤的蔬菜、 水果、家禽等赶到洋渡码头,乘坐“水上公交”——“渝忠客2180”班轮,去往县城进行售卖。


乘船到忠县卖菜的农户们。

“渝忠客2180”为两层结构,下层是甲板和摆放有条凳的客舱,上层为驾驶室。它是洋渡镇到忠县仅剩的、还在开行的“水上公交”,秦大益就是船长兼驾驶员。

早上6点半,“渝忠客2180”准时从洋渡码头驶离,它将在2小时内航行30多公里,到达航线的终点站忠县西山码头。其间,班轮会停靠鱼洞、三条岭、乌杨晏家、乌杨船厂、康家沱、胖子沱等站点。下午2点半,秦大益又会驾驶班轮,载着卖完菜的农户们从西山码头驶回。


船长秦大益和他的乘客们。

“孃孃,你又挑枇杷去卖呀,这次挑了怕是有60斤咯。”

“家里的秧子栽完没得,要不要我们去帮忙?”

“慢点慢点,不要跑,我们等你。”

码头上不时地响起秦大益的话语声,这声声乡音和着班轮的马达声,让赶船的农户们放松了不少。

早上7点半,经过一个小时的航行,“渝忠客2180”到达了整趟航行乘客最多的一站——乌杨船厂。

长长的石阶梯,一头连着码头,一头连着小镇。码头上,三十多位乘客和他们的“大包大篓”已早早等候就绪,不远处,还有几位正匆匆赶过来的乘客。

“不要急、不要急,注意安全。”班轮一靠岸,秦大益边招呼乘客,边下船帮忙搬运货物。刚忙完,他又跑上了码头石阶,帮着赶船的老人们挑担子,来来回回三四趟。

“他们就像我的家人,每个人我都认识,也清楚他们家里是什么情况,而且老人年纪也不小,能帮一点就帮一点。”秦大益说。


坐船的老人们。

“他开了好多年,我就坐了好多年,我们江边的人愿意坐船,宽松自由。”

这一站的乘客多了起来,船上甲板也摆满了各种箩筐、背篓,里边装着新鲜的枇杷、土豆、白菜、蒜苔等农产品。乘客们迎着江风,高谈阔论起来。


摆满农产品的甲板。

驾驶室里,秦大益像换了一个人,不再和别人说笑,只顾看着江面摆动着船舵。

接力上辈人跑船28年

“我们一家人都是开船的,我是第三代。”秦大益说,他就出生在洋渡镇,从爷爷那辈开始,包括他爸爸,都是跑船人。

10多年前,整个忠县的陆路交通还不算特别发达,沿江场镇的居民去往县城或者别的地方,乘坐长江上的班轮是最优选择。那时,仅是每天往返洋渡和忠县的班轮就有10余艘,还常常人满为患。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秦大益耳濡目染着父辈们的辛苦,也目睹了父亲秦绍洪的悲剧。在一次跑船过程中,江上起了大雾,能见度极低,一条运沙货船撞上了父亲开的班轮。

秦绍洪在这次事故中离世,那年秦大益18岁,正在中专学校读计算机专业。“父亲去世后,家里没有了经济收入,弟弟也才12岁,母亲一个人很艰难地支撑整个家。”于是,秦大益放弃了学业,回到家中帮衬母亲,也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父亲是一个很善良的人,看到没钱坐船的老人背着背篓赶路,他都要招呼老人免费坐船,他对我的影响很大。”站在父亲的位置上继续跑船后,秦大益也延续着父亲“乐于助人”的风格,对老人们更是照顾。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船多一个人也是走,少一个人也是走”。

岁月流逝,峡江客运繁华不再。2016年底,洋渡镇到忠县修通了高速公路,人们坐客车只要50分钟就可以到达县城。速度更快、用时更短,选择坐船出行的人渐渐少了。

“有客车了,家家户户也几乎都有私家车,年轻人更愿意坐车,坐船的人基本上都是老人。”秦大益说,从那时起,客流下滑,班轮船长一个个转行,江上客轮也一艘艘减少。直到2020年,在长江忠县段,只剩下了“渝忠客2180”一艘客船和秦大益一个船长。

“2022年是最艰难的时候,每天坐船的人就只有十来个,船票收入还不够每天往返所需的600元燃油费。”秦大益回忆,对于是否继续跑船这件事,他的内心深处有过多次动摇。在收入减少的时候,他还利用夜间兼职开货车运沙石。

“有段时间实在撑不下去了,我也尝试过去岸上讨生活、做生意,但看着老人们望着你的那种眼神,时不时问你还开不开船的语气,我最后还是回到了船上。”在秦大益看来,如果他的船也消失了,习惯坐船出行的老人们就只能步行到镇上坐客车,再转车去县城,“挑着几十上百斤的农产品来回折腾,出行的麻烦度大大增加。”

正是时刻记挂着需要坐船的老人,从2013年开始,秦大益始终没有涨过价,从洋渡到忠县这段旅程,最高12元,最低5元。


“渝忠客2180”船舱内。

“网红船长”玩起自媒体助农“秒空”

2022年是秦大益最困难的一年,同时也是他生活出现转机、开启新赛道的一年。

那年9月,还在读大学的儿子回家休假,他拍下了宽阔的江面和父亲秦大益的背影,做成短视频发到网上。“最初的想法就是记录一下,给以后留个念想。”秦大益说,万万没想到视频火了,“渝忠客2180”也跟着火了。

“我记得非常清楚,我第一天直播的收入就有300元,是那时候开一天船才有的收入。”秦大益激动地说,这是他踏入自媒体赛道的开端。

拿到直播的第一笔收入,秦大益又把它回馈给坐船的老人们,为他们买早餐免费发放。此后,免费早餐就一直没断过。

“关注我和‘渝忠客2180’的人越来越多,从600人到3000多人再到现在的几百万粉丝,也有网友时不时远程‘投喂’爱心早餐、包船给老人们坐。”秦大益说,粉丝们都亲切地叫他“一哥”。

“我是四川绵阳来的,头一天晚上才赶到洋渡,特意过来体验坐‘一哥’的船。”网友“唐老鸭”说,他关注秦大益已有两年多时间,正是看到视频里秦大益和老人们的相处情况,他深受感染,这次是专程来线下体验。

除了免费为老人们提供早餐外,踏入自媒体赛道的秦大益还自发为农户们卖起了农产品。“自媒体的力量很大,我们卖的农产品都是‘秒光’。”秦大益自豪地说,现在,他对自己的工作和助农也有清晰地安排:一天开船、一天下乡直播助农。


秦大益为农户们整理背篓、担子。

“现在,我和合伙人一人开一天的船。不开船那天我就下乡,只要是忠县区域内,找到我们求助售卖农产品的,或是我们了解到家庭困难的农户,我们都会主动去帮他们卖。”秦大益说。通过直播助农,他们也让很多农户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卖掉农产品、增收。

“我的船,有人需要。”秦大益说,只要他还能开得动、有人坐,他就会一直开船。最近,他的儿子也在学习船舶驾驶技术,未来他会是家中的第四代船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