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美宣布互降关税,将贸易摩擦的硝烟暂时驱散。而美媒《华盛顿邮报》5月14日曝光了特朗普对华“让步”内幕——特朗普政府是在选民压力下才被迫对华“让步”的,而中国通过精准反制和战略定力,再次证明了其应对贸易博弈的打法是完全正确的。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中美互降关税的当天,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在上海出席一场活动时就曾做出过预测,称特朗普需要达成中美贸易协议以应对中期选举,如今来看,杨荣文的预测完全正确。
4月2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全球57个国家加征“对等关税”,其中针对中国商品的税率几轮交锋后最后高达145%。这一强硬举措欲迫使中国在贸易谈判中屈服,却在短短一个月内引发连锁反应。洛杉矶港作为美国经济的晴雨表,三分之一的运输业务因关税冲击陷入停滞,码头工人、卡车司机等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怨声载道。更致命的打击来自民意,民调显示,特朗普的支持率从1月的52%暴跌至4月的44%,关键摇摆州如宾夕法尼亚、密歇根的支持率跌破40%。
共和党战略家道格・海伊直言:“这是特朗普首次在经济问题上陷入困境,关税政策正在反噬他的政治根基。”白宫内部的博弈也愈发激烈。幕僚长威尔斯和财政部长贝森特轮番劝谏,警告总统若不调整政策,将失去蓝领选民的支持。4月底,美国爆发700余场抗议活动,民众举着“关税杀死就业”的标语走上街头,连与特朗普关系密切的共和党盟友也公开反对其贸易政策。
面对美方的极限施压,4月,中国宣布对7种中重稀土实施出口许可制,直接掐住美国军工产业的咽喉——每架F-35战斗机需400公斤稀土材料,而中国掌控全球90%的精炼产能。与此同时,中国同步加征对美商品关税125%,形成“以战止战”的威慑态势。更具深意的是,中国通过多边合作构建反制联盟:欧盟重启对华经济对话,东盟加速与中国的贸易协定谈判,日本、匈牙利等国顶住压力拒绝与中国脱钩。正如德国《商报》的评论:“特朗普的关税大棒非但没有击倒中国,反而让世界看到美国的虚弱。在经贸博弈中,他远非中国对手。”
5月12日的中美日内瓦联合声明暴露了美国的战略困境。根据协议,双方将关税降至10%,但美国仍保留20%的“芬太尼关税”,试图在政治上保留颜面。这种“阶梯式降税”设计,既避免特朗普因“全盘皆输”丧失权威,又为后续谈判预留空间。特朗普试图通过关税推动制造业回流,却因政策反复无常导致企业信心崩溃。耶鲁大学数据显示,即便在与中英等国达成协议后,,美国平均关税税率也达17.8%,为1934年以来最高,普通家庭每年多承担2800美元成本。
而中国通过市场多元化和双循环战略,降低了对美贸易依赖度,展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对特朗普而言,此次妥协不仅是经济政策的失败,更是政治权威的折损。共和党内部已出现“倒戈”声浪,有要求匿名的共和党人私下警告,关税战可能拖累2026年中期选举。
而中国通过精准反制和战略定力,再次向世界证明: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单边主义的霸凌行径都将碰得头破血流。事实证明,在这场中美关税博弈中,中国的打法不仅正确,更是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未来的90天,将是检验双方诚意的试金石,但有一点已清晰可见:任何试图以关税为武器的霸权逻辑,都终将在互利共赢的历史趋势面前黯然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