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点好奇,我和你长大以后那个样子。”
手机突然自动播放到小学班歌时,我正在便利店扫描付款码。电子提示音“叮”地切开记忆,货架上AD钙奶的包装换了第八个版本,吸管插进瓶口的瞬间,突然尝到了2012年校门口小卖部的阳光。
那时候的零花钱总带着体温。硬币在裤兜里捂得发烫,攥在手心从校门口走到小卖部的三十步路,能听见钢镚和钥匙碰撞的清脆声响。五毛钱的绿舌头冰棍要在阳光下晒软,看它耷拉成滑稽的模样才舍得下口;三无辣条的包装袋永远油乎乎的,吃完要在校服上蹭干净手指才能进教室。现在的扫码支付只需0.3秒,却再没有那种把硬币数出包浆的郑重。
教室后排的挂钟永远走得特别慢。我们把《阿衰》漫画夹在教科书里,书页边缘留着辣油的淡黄色指纹;自动铅笔的橡皮槽藏着叠成方块的歌词纸,抄着周杰伦吐字不清的《稻香》;值日生名单总在课桌缝隙里发霉,我却记得谁在运动会时赊过三包干脆面。前些天在旧书网上看到同款教材,发现当年画满涂鸦的扉页,现在成了价值二十块的“复古笔记”。
暑假的午后有特殊的计时器。DVD机运转时嗡嗡作响,电视柜抽屉里的《数码宝贝》光碟带着细密的划痕。当美美帽子被吹飞的瞬间,窗外的蝉鸣会突然拔高,和片尾曲《Butter-Fly》混成记忆里的立体声。如今视频网站的进度条可以任意回拉,却找不回那个守着点播台,看动画片突然跳转到广告的焦灼心跳。
家中储物盒底层的MP3正在氧化。这个128MB的蓝色方块曾装满周杰伦和SHE,数据线接口处还沾着碳酸饮料的糖渍。当年躲在被窝里单曲循环《七里香》的夜晚,怎么也想不到十年后的手机会有20万首在线歌曲。前阵子试着给老MP3充电,发现充电五分钟就能听完整个青春期的歌单。
小学毕业那年埋在树洞里的四驱车,终究没能等来二十年后的重启。龙卷风冲锋号的马达早已锈死,倒是当年舍不得用的金色贴纸,在潮湿中长出了奇异的花纹。路过小学时看见跑道铺上了塑胶,突然意识到我们画在水泥地上的跳房子,早被雨水冲进了地砖缝隙。
便利店的自动门开了又关,我握着AD钙奶在玻璃前驻足。倒影里的年轻人戴着无线耳机,手机屏幕倒映着霓虹灯牌,身后货架上陈列着我们当年需要仰望的“成年世界”——而现在触手可及的咖啡和香烟,突然都变成了童年存钱罐里舍不得兑换的“长大券”。
云盘里躺着两万张照片,却找不出那张模糊的班级合影。智能算法不断推送“怀旧滤镜”,把拿铁拉花渲染成橘子汽水,可当我偶然翻到铁皮铅笔盒里干涸的修正液,才发现真正的童年不需要美颜——那些缺角的拍立的相纸、卷边的课程表、褪色的奖状,早就在某个蝉鸣骤歇的黄昏,把我们的成长刻成了扑满里的年轮。
“我有点好奇,我和你长大以后那个样子。”关掉歌单时,手机弹出icloud空间升级提示。我把童年存进云端的同时,那个空了的塑料扑满依然守在书架上,投币口微微张开,像在等待一枚来自2012年的硬币。
我想那个存满童真的扑满,永远在某个角落为我留着兑换星辰的权利。
(备注:“扑满”为中国古代储钱器具,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多以陶土或瓷器制成,常见为圆腹窄口造型,使用时需将钱币逐个投入,存满后需打破器身方可取钱,故称“扑满”(“扑”即打破之意)。文中借“扑满”隐喻童年记忆的封存与成长代价——那些投掷其中的零碎时光,如同硬币般被郑重收藏,而开启的瞬间终需以告别为代价。)
作者简介
覃陶健,男,湖南常德人,三江学院学生,曾获第十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省级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作文竞赛省三等奖,悦·读者杯一等奖等,作品见2024年读者杯获奖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