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孩子从学校带回了一张“大型数码科教立体电影”观影券。随券还有一张电影观后感社会调查表,上面列了姓名、学校、班级及影评等内容。不少家长以为是学校布置的课后学习任务,纷纷带孩子到观影券上的影院购票观看。一些学生表示:观影券是老师发的!南都记者梳理发现,该消费套路自2021年以来就已经在多地出现,已有不少家长反映“被套路”。

(5月15日《南方都市报》7版)

从影院出来,大家都齐呼上当!所谓的“大型数码科教立体电影”仅是四段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的3D影片,画面质量低下,宣称的科教效果并不明显。大家纷纷反映被套路了。“大型数码科教立体电影”本应是启迪学生科学思维的文化载体,却在现实中异化为收割家长钱包的商业套路。一张观影券暴露出教育领域与商业利益边界的模糊,更敲响了学校、教师警惕商业渗透的警钟:若任由这类乱象蔓延,最终被玷污的不仅是教育的纯粹性。

商家精心设计的“套路链条”,精准拿捏了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心理。观影券以“科教”为噱头,搭配观后感调查表,将商业营销包装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让家长在“为孩子好”的惯性思维下,主动掏腰包消费。而实际观影体验却与宣传大相径庭:粗制滥造的短片、高昂的票价让家长产生被欺骗感。

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出于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拓展知识视野的初衷,容易放松对合作方资质与内容的审核。部分教师甚至误以为是“好心办好事”,却忽视了商业机构潜藏的逐利本质。当学生带着观影券回家,家长天然将学校的权威性投射到观影活动上,这种信任一旦被利用,学校与教师多年积累的公信力将面临严重危机。

斩断观影券套路的黑手,需要学校、教师、监管部门形成合力。学校应建立严格的商业合作准入机制,任何面向学生的活动或产品推广,必须经过教务处、德育处等多部门联合审核,明确合作方资质、活动内容及是否存在商业收费,杜绝“先斩后奏”式的随意派发。教师作为直接执行者,要增强风险意识,对来源不明、内容模糊的推广保持警惕,主动向学校报备相关情况,避免个人行为影响学校声誉。教育主管部门需加强对校园商业活动的常态化监管,建立违规行为黑名单,对屡次实施套路营销的机构进行严肃处罚,形成震慑效应。

教育的净土不容商业套路玷污,教师的公信力经不起消费试探。守护好校园这片育人阵地,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坚守底线,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织密监管网络。唯有让商业的归商业、教育的归教育,才能避免教师因“无心之失”“弄一身骚”,让学校远离商业套路的“浑水”,真正维护教育的尊严与纯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