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沿沪宁产业创新与技术转移首期初、中级技术经理人培训班在普陀区鸿企中心开班。此次培训将通过两天线下集中授课和线上课程结合的形式开展,后续课程将涵盖技术市场运作、技术经理人实务、科技成果转化谈判等专业内容。来自沿沪宁线各城市的科技管理部门、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及服务机构的50余名学员参加了本次培训。
当前,背靠上海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资源,普陀区把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和全区的头等大事,着眼深化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以沿沪宁协同创新城市联盟为抓手,畅通各类创新要素主体沟通对接的渠道,推动跨区域、跨领域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力争把普陀打造成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引力场、智汇源、创芯孵化器和服务中心”。
为破解区域创新信息壁垒,避免重复投入的“内耗”,当前,普陀区科委正在牵头打造“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小程序,计划整合沿沪宁相关城市的科创政策、载体空间、技术需求、产业优势、人才服务等核心要素,构建“一图览全域”的资源和服务对接体系,让各类创新主体能够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供需匹配。此次技术经理人培训,是普陀区为做深做实沿沪宁协同创新,通过培训打造一批懂技术、通市场、善转化的专业技术经理人队伍,线上线下挖掘沿沪宁地区真实有效需求,促成更多供需匹配,让数据多跑路、让创新少弯路的重要举措。
普陀区科委主任李文波表示,技术经理人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纽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对促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参加培训的学员聚焦区域协同,突出实战导向,做科学家成果转化的“护航者”做长三角一体化的“架桥人”,让沪宁沿线的技术、资本、人才要素深度融合,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牵线搭桥”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在随后的专题报告中,上海科技交流中心国内合作处处长程彦详细介绍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建设进展与未来规划,重点解读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机制。她指出,沿沪宁线作为长三角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区域,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推动形成企业出题、联合答题的产学研合作路径,专业技术经理人作用不可忽视。希望学员未来聚焦沿沪宁城市科创主体资源和需求,深入挖掘供需,推动形成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典型案例。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朱学彦深入解读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并对“上海市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五五’规划”作了战略分析和展望。她希望:技术经理人要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趋势,在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首日培训还设置了技术评估与知识产权运营实务课程。专利银行上海服务中心CEO顾晓军通过丰富案例,详细讲解了技术评估方法和知识产权运营策略,为学员提供了实用性强的工作指导。
在交流环节,来自沿沪宁多个城市的政企学研等学员代表,围绕区域协同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沿沪宁区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普陀区企业学员代表、中国建材工程科技信息部部长于涛表示:作为市场需求的直接感知者,我们将充分发挥需求牵引作用,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与沿线高校院所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未来将依托技术经理人网络,精准对接沿线创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沿沪宁城市间的产业互补性也为专业服务机构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来自南京的学员代表,中鑫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郝绍文告诉记者:“沿沪宁城市间的产业互补性为技术经理人提供了丰富的业务机会,同时也为专业服务机构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注意到,上海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具有领先优势,而南京、苏州等城市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积淀深厚。这种差异化发展格局,正是技术转移服务可以大展身手的舞台。通过这次培训,我们将进一步提升技术评估、知识产权运营等专业能力,重点打造‘普陀-南京'技术转移快速通道。”
此外,高校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州江苏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金璐怡表示,这次培训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技术经理人在成果转化中的关键作用。过去我们拥有大量具有产业化潜力的科研成果,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转化渠道不畅,很多成果未能充分实现市场价值。下一步,研究院将重点从三个维度与沿沪宁企业开展深度对接:一是建立成果定期发布机制,通过技术经理人网络向沿线企业精准推送;二是针对沿沪宁等重点区域的产业需求,开展定向研发合作;三是联合技术经理人共同培育具有市场前景的早期项目,提高成果转化成功率。未来,高校院所将和技术经理人形成更紧密的协作关系,共同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原标题:《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亟需技术经理人!这个培训班今天开班》
普陀区供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