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亚战局落幕,战后场景却出现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巴基斯坦在感谢,中国在淡定,而印度……在庆祝?而且,一连十天。
巴基斯坦的庆祝,理解。这场冲突中,巴军取得了压倒性优势。 战机零损,成功反制印度空袭,反击行动精准有序。 阵风、苏-30、米格-29等印度主力战机接连落败,连标榜为“区域制空王牌”的S-400系统也遭遇精准压制。
更关键的是,这场胜利背后有着明确的技术支持:中国提供的歼-10CE、PL-15远程空空导弹,以及预警与指挥系统构成了完整体系。
战果清晰、体系健全、队友可靠,巴基斯坦的庆祝是士气的释放,也是战略信心的体现。 总理公开感谢中国,媒体热烈报道,甚至不少民众在街头向中国游客鞠躬致意,这种知恩图报的反应,值得尊重。
但印度的“胜利游行”,确实让人看不懂。在0:6的战损数据面前,印度不仅没有选择反思,反而全国巡游、升旗演讲、挂满“庆祝胜利”的横幅,甚至莫迪亲自现身边境基地讲话,称“取得压倒性胜利”。
这种操作,放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背景中,都会显得非常“超现实”。
印度庆祝的,不是胜利,而是情绪管理
印度为何选择这样一场战后“庆典”?仔细分析,其背后并非简单的“自我安慰”,而是系统性的舆论塑造:
- 信息封锁制造“胜利叙事”战事发生后,印度第一时间封锁社交媒体,屏蔽战损图像,删除网民发言,压制关于被击落战机的视频传播。 同时,大量“反向信息”被投放,如“F-16被击落”“JF-17性能不堪”,企图营造“我们赢了”的舆论氛围。
- 历史式“自我叙事”传统印度不是第一次这样。1962年中印冲突失利后,他们称之为“战术撤退”;2020年加勒万事件后,则解释为“捍卫民族尊严”;如今战机全线败退,则称为“战略胜利”。 只要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失败可以重写,现实可以模糊。
- 政权稳压的现实需要当前印度正面临经济下滑、青年失业率高企、内部选举压力上升等一系列问题。 战后“胜利节”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外交层面的“打气”,更是内政层面的“稳盘”。哪怕是失败,也要包装成一场“民族荣耀”。
印度的这场十天庆祝,不是简单的“打鸡血”,而是一次非常典型的舆论战演练。
他们并非不知战损,而是清楚地知道,谁掌控了叙事,谁就掌控了舆论。
事实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民众相信“我们赢了”。
相比之下,中国依旧保持沉默和克制。中国并未发表夸张声明,也没有公开庆祝。但从战前的技术支援,到战后的外交表态,再到地图边界的标准化动作,所有一切都说明:我们心里有数,也胸有成竹。
巴基斯坦知道胜从何来,懂得感恩;中国低调沉稳,谋而后动;印度的庆典,则是一种强行说服自己与世界的“表演式胜利”。
这场战后态度的反差,不只是三国媒体风格的差异,更是战略文化和国家心理的缩影。
有网友评论:“印度不以成败论英雄,他们以庆典论胜负。” 这话不假。能把一场惨败办成一场节日巡游的,也确实只有印度做得到。
素材来源于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