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一些癌组织可产生某种具有一定特异性的物质或组织碎片等,通过特殊检测方法,常可对某些肿瘤性质确定、治疗方案的拟制,以及复发与否的判断等有所帮助。
这些“物质”之评估,就成为一系列特异指标,用于肿瘤临床。它通常称为“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只是参考
然而,指标毕竟只是指标,它只是一组数字、一种可能征兆,并不代表就是事实结论。如果一切以指标为旨归,只迷信这些标志物,很可能误己误人。
甲胎蛋白非百分百定性
·比如,甲胎蛋白(AFP)是公认的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指标,但只有约7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AFP会明显升高,还有30%左右的患者指标没变化但却已经出现问题,我们通常称作“假阴性”;
·另有许多情况,比如急慢性肝炎患者中,也有30%~50%的会出现暂时性的AFP上升,甚至明显升高,但并不都是肝癌,这又称作“假阳性”。
再加上生物代谢本身的波动性,检测试剂的不稳定性,以及检测人员技能差异等,都会干扰到指标。
因此,指标只是一组数字,不能绝对迷信。
虚惊一场的“假肝癌”
笔者有几个患者亲身经历的案例很能说明问题!
有次我在北京开会,接到一好友的电话,说发现AFP奇高(400多)。他平素就患有慢性肝炎史,这下可急坏了!认为自己生肝癌了。笔者便建议他先不慌,第二天早晨换一家医院再检查。
一周后他告诉笔者说只是虚惊一场!但我还是建议他趁早防治慢性肝炎,避免诱发肝癌!经过虚惊一场后,他哪有不从之理。
综合解读才有意义
所以,肿瘤标志物是有一定针对性的,指标检测并非越多越好。而且,有些指标,如CA724\CA211\CA242等,本身意义不大(或者说其之确切意义,没人能够说明白)。
总之,指标只有结合症状等综合解读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