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眼光有多远,路就有多长。"这句话用在投资上再合适不过。多少人总是抱怨自己没赶上好时候,错过了房市暴涨,错过了股票黄金期,却不知道真正的先行者,往往在当时都被视为异类和傻子。我见过太多人一味追逐风口,却很少有人能坚守自己的判断,耐得住寂寞,熬得过嘲笑。
"多少钱?你认真的吗?"
刚打开的香槟酒撒了一地,我舅舅王建国手抖得厉害,几乎拿不稳手里的拆迁补偿通知书。
"王先生,按照最新政策和您地块的位置评估,补偿款总额为1.85亿元。请您过目一下具体明细。"
戴眼镜的拆迁办工作人员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语气公事公办,仿佛宣布的只是一个普通数字。
我和家人面面相觑,空气似乎凝固了。舅妈李秀芝嘴唇颤抖,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下来。表哥王强更是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嘴里不断重复着:"天哪,天哪..."
1.85亿元。一个天文数字。
三十年前,舅舅用积攒的10万元买下郊区那块荒地时,几乎所有亲戚都劝他别犯傻。那会儿10万可是一笔大钱,足够在县城买两套不错的房子了。
"建国啊,你脑子进水了吧?那荒郊野地买来干啥?种田都不值啊!"我爸当时就这么说他。
而今天,这份补偿通知书终于证明,当年那个"疯狂决定"有多么明智。
舅舅深吸一口气,颤抖的手指着补偿明细:"这...这是真的吗?我没看错吧?"
工作人员点点头:"确认无误。您的地块正好位于新规划的商业中心区,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另外,考虑到您持有该地块超过三十年,按照政策还有额外补贴。"
舅舅突然捂住胸口,脸色变得煞白:"我...我有点喘不过气来..."
"舅舅!"我赶紧上前扶住他。
"没事,没事..."他摆摆手,眼中却闪烁着不可思议的光芒,"就是...没想到...真的没想到..."
三十年来,舅舅守着那块荒地,忍受着亲戚朋友的嘲笑和质疑,甚至差点因此失去婚姻。如今,命运终于给了他最好的回报。
"建国,你终于熬出头了!"舅妈搂住他的肩膀,泣不成声。
看着他们相拥而泣的样子,我不禁回想起这三十年来,他们为守住这块地所经历的种种艰辛和坚持。那不仅仅是一块土地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坚持信念、不向世俗低头的传奇。
1988年的春天,刚从部队转业的舅舅回到家乡,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
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遍中国,各地的经济建设如火如荼。舅舅作为一名转业军人,本可以选择去国企或者机关单位工作,安稳度日。但骨子里的冒险精神和敏锐的商业嗅觉让他选择了另一条路。
"建国,你真的考虑好了?转业分配不要,自己出去闯?"当时外公很担忧。
"爸,我在部队锻炼了十年,不想一辈子就这么平平淡淡过去。现在是好时机,我想试试。"舅舅信心满满。
凭借着部队里的人脉关系,舅舅开始做起了小生意,主要是倒卖一些紧俏物资。经过几年打拼,到1988年底,他已经积攒了十几万元,在当时算是小有成就的个体户了。
正当舅舅考虑扩大生意规模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天,舅舅去郊区送货,途经一片荒地。这里离城区有些远,周围几乎没有什么建筑,只有一些农田和杂草丛生的荒地。但舅舅看着这片地,却有了奇怪的预感。
"这里虽然现在是荒地,但位置不错,离主干道不远,将来肯定会开发起来。"舅舅事后对我说,"我当时就有种感觉,这里会变成城市的一部分。"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舅舅向当地了解到这片地的情况。令他惊喜的是,这片约30亩的荒地因为土质不好,几乎没人问津,产权还归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企业所有。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舅舅以10万元的价格,通过当时的政策渠道,取得了这片土地的长期使用权。
消息一传开,全家人都炸了锅。
"建国,你疯了吧?10万块啊!扔到荒郊野外了?"舅妈当时又哭又闹。
"那地方连草都长不好,你买来能干啥?"我爸也不解。
面对家人的质疑,舅舅只是笑笑:"等着瞧吧,十年后你们就知道我是对的了。"
当时,舅舅的想法很简单:这片地离城区不远,交通便利,随着城市发展,早晚会变成香饽饽。况且土地这种东西,地球上又不会凭空多出来,只会越来越值钱。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买下地后,舅舅面临的第一个困境就是:这地买来能干什么?
他尝试过种植农作物,但因为土质问题,收成惨淡;想过建仓库出租,但地方太偏僻,没人愿意租;甚至考虑过养殖,但缺乏经验和资金投入。
就这样,那片地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荒废状态,仅在边缘种了些果树和蔬菜,聊胜于无。
与此同时,因为投入大笔资金买地,舅舅的生意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规模不得不缩小,收入也随之减少。这进一步加剧了家庭矛盾。
"别人都在城里买房,开店做生意,你倒好,把钱都埋在荒地里了!"舅妈常常这样抱怨。
舅舅性格固执,越是被反对,越是坚持己见:"土地是不会骗人的,它只会升值,不会贬值。"
就这样,那块地成了家庭矛盾的导火索,也成了亲戚朋友茶余饭后的笑柄。没人相信舅舅的判断,都认为他犯了个天大的错误。
然而,命运往往喜欢捉弄人。就在舅舅买地后的第三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