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的香港患者梁先生(化名)因右肩剧痛、活动受限辗转多地求医无果,最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迎来转机。该院运动医学中心郑小飞教授团队通过肩关节镜下可吸收球囊植入术,仅用30分钟便为其重建肩关节力学平衡。术后次日,患者疼痛显著缓解,右臂恢复被动活动能力。这一技术突破,为高龄及手术高风险患者提供了更优的微创解决方案。



辗转四载:从“假性瘫痪”到重燃希望

梁先生的肩痛始于五年前。作为退休后仍在职场发挥余热的“活跃老人”,长期搬抬重物导致其右肩冈上肌完全断裂,肱骨头上方形成巨大缺损。近一年,他的右臂彻底无法上举,甚至夜间痛醒,生活陷入“假性瘫痪”状态。四年间,他辗转东莞、佛山多地尝试保守治疗,收效甚微。



“传统手术需要切开肩袖关节进行韧带修复或取大腿阔筋膜修补,创伤大、恢复慢,高龄患者风险极高。”运动医学中心何河北副主任医师解释道。面对梁先生对生活质量的坚持,团队最终决定采用国际前沿的可吸收球囊技术——通过两个5毫米切口植入生物材料球囊,替代损伤肌腱即时稳定肩关节,避免开放手术的漫长康复。

肩袖撕裂:隐匿的“老年杀手”

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肩袖损伤发病率超60%,巨大撕裂病例逐年攀升。郑小飞教授指出,此类损伤初期多表现为抬手疼痛、夜间痛醒,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不可修复的“肩关节灾难”:肱骨头失去肌腱约束后持续上移,与肩胛骨反复摩擦,最终导致骨面磨损、关节功能彻底丧失。

“患者往往拖到完全抬不起手臂才就医,此时传统修复已无能为力。”对于梁先生这类巨大不可修复撕裂患者,以往只能通过反肩关节置换或自体肌腱转位术勉强恢复部分功能,但手术创伤大、费用高昂,且需长期住院,许多高龄患者不得不放弃治疗。

小球囊大革新:微创技术重塑力学平衡

植入梁先生肩关节的可吸收球囊,外观如透明伞状生物膜,充气后形成“力学气垫”,即刻替代断裂肌腱下压肱骨头,重建上下力偶平衡。术后次日,患者即可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被动训练,打破传统手术数周制动期。

“球囊两年内逐步降解,其间引导周围组织重塑力学环境,最终形成无需植入物的永久平衡。”郑小飞教授强调,该技术不仅避免终末置换的巨额花费,更将手术时间压缩至20-30分钟,出血量不足5毫升。对于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微创操作大幅降低麻醉与感染风险。

(微创球囊的治疗原理)

“过去需从患者大腿截取阔筋膜修补肩部,如今一颗球囊就能解决问题。”何河北告诉南都记者,可吸收球囊技术颠覆了传统治疗理念,其核心在于以最小创伤恢复肩关节生物力学平衡。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运动医学中心团队依托国际前沿技术引进与本土化改良经验,已形成成熟诊疗体系,针对巨大肩袖拥有先进且全面诊疗的理念,包括动力化上关节囊重建、背阔肌转位、反肩关节置换等,年完成肩关节微创手术超500例。“而有了目前最前沿的可吸收球囊技术后,则为广大的复杂肩袖损伤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更为微创的全新选择。”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张灿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