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临财毋苟得。”这是《礼记·曲礼》里的一句话,意思是:看到钱,不是你的,别乱伸手。
老祖宗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怕财物就在眼前,只要不属于你,就不能靠歪门邪道去得。不义之财,碰了就是脏的,心再自洽,法律也不容你。
但几千年后,有人还是试图挑战常识、试图给自己的行为找个“好听点的说法”。
偷变成了“薅羊毛”,讹诈包装成了“维权”,做贼喊冤还能顺便立个“苦难人设”。
5月14日,据红星新闻、看看新闻等媒体报道:
上海某连锁酒店刘经理报警称,一名女子王某以“房间卫生不达标导致皮肤过敏”为由,频繁要求酒店退款,累计金额超7000元。
而这一切的“破绽”,是在她退房时不小心落下一张病例报告才被揭穿——原来,她在入住之前早就确诊过敏,医生还表示她的症状疑似自己抓挠所致。
你以为这是个偶然?警方一查才发现,这不是王某的“第一次”,而是一整套精心编排的“骗补剧本”。
在过去一个多月内,她几乎没花一分钱就住遍了十几家酒店,理由雷同,手段一致。
更离谱的是,她还用类似手法向外卖平台投诉“饭菜焦了”“食物里有异物”,要求退款。甚至连网约车都不放过,说司机态度恶劣、车内环境不好,要求平台退款。
你说说,“薅羊毛”这词本来在互联网最早是些论坛、贴吧网友分享优惠活动、平台漏洞时用的一个黑话,意思是花最少的钱,薅平台或者商家的优惠。
可这几年,这个词变了味。
本来薅羊毛是一种小聪明,现在却成了某些人行骗的遮羞布。
而王某的行为,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薅羊毛,是系统性地利用平台漏洞、打法律擦边球,甚至伪造病情、撒谎骗退款。
这就不是薅羊毛,这是诈骗。
而这类人,往往还有个共同点:他们自己并不觉得有错。
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平台这么有钱,不差我这点。”
这背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自我合理化逻辑”:把错的事包装成聪明,把损人利己叫“有手段”,甚至用“谁还不是这种”来为自己洗白。
像王某她最终被警方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刑拘时,面对镜头说出的话更让人觉得不寒而栗:
“我承认我是在薅羊毛,我以后不薅了。谁没犯过错啊?你干嘛非要揪着我不放?”
这话熟不熟?
“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胖胖立刻想到了小学语文课本里那个经典场景——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
一个是读书人“偷书”,一个是女子“薅羊毛”;一个说“不能算偷”,一个说“谁没犯过错”。
虽然时代不同,故事不同,但那种自我合理化的嘴脸,那种为自己行为找借口的姿态,是一模一样的。
而“谁没犯过错啊?”,这种思维,有个非常精准的名字:
比烂思维。
我虽然错了,但别的人也错。我虽然骗人了,但总比那些诈骗团伙好吧。我虽然坑人了,但平台本来也黑,谁还没占过点便宜?
看清楚了没有?不是她不明白对错,而是她在故意模糊对错。
比烂,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隐蔽也最毒瘤的逻辑之一。
它用“大家都这样”“别人也这样”来消解个体责任,用“你也不干净”来回避自我反思,用“我只是犯了个错”来淡化系统性的恶意。
而当比烂逻辑与这类人捆绑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道德护身符”,那更是无解的社会毒瘤。
这时候你再看她说:“我以后不薅了。”
不是悔改,而是被抓之后的一句交易式台词;不是对社会的歉意,而是对自己手段失败的无奈。
你要是再深一点想,就能看出背后还有一层不那么明显的意图,试图用“我认错了”来换取放过,用情绪勒索来阻止正义的伸张。
她甚至说:“我已经决定不再来上海了。”
好似错不在行为,而在地点。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次小型的诈骗行为了,而是赤裸裸地挑衅整个社会秩序与道德底线。
更重要的是,她的“薅羊毛”行为,直接造成了多家酒店经济损失,破坏了当地营商环境。
如果人人都效仿她,不但消费者信任瓦解,连平台与商家的基本运营都无法维持。
所以,在胖胖看来
这其实是一场刻意设计的“欺诈套利”。
她破坏的,不是一个酒店的规则,而是整个商业信任链。
你说到时候,谁还敢信你说的“真正的酒店过敏者”?
这才是她行为的最大危害:
她让“真正的求助者”也失去了信用空间。
当然,值得关注的是,警方是在“营商环境”这点上发力的很值得点赞,你可以说是为了维护上海的商业秩序,也可以说,是为了守住底线。
如果人人都像王某这样,谁还敢做生意?
我们社会已经不缺乏“聪明人”了,缺的其实是一种“知耻”的底线感。
不属于你的东西,你就别拿。
不是因为“怕被抓”,而是因为你知道,那不是你的。
不是因为“别人也这样所以你也可以偷一点”,而是因为你知道,如果人人都这样,这个社会就再也无法运转。
而不义之财,终将反噬。
不是所有“我认错了”都值得原谅。
特别是那种“犯了错还要比烂、还要叫屈、还要自我洗白”的。
你说“谁没犯过错”?那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试试“骗完就认错”?是不是平台、酒店、司机、厨师都要养活你一轮才算公平?
你说“我已经决定不再来上海”,那是不是只要换个城市,你就无罪重生了?
比烂,是堕落的通道。
别人道德败坏不该成为自身降低底线、道德崩塌的理由。
这个社会,容得下失败,容得下贫穷,容得下一时的选择错误。
但容不下,明知道错,还要说“谁没错”,明知道自己烂,还要说“别人也烂”。
那不是社会问题,那是人格问题。
你可以一时缺钱,但不能长期缺德。
薅一次羊毛,你也许赚了七千块;但丢的是自己的人格信用,断的是无数像你一样的普通人赖以维持生活的社会信任。
别靠“烂”来为自己开脱,这是社会最起码的规矩。
而比烂,只会把所有人都拉进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