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上午,成都协同外语学校操场上,关于"做AI时代的长期主义者"的心理剧上演拉开了学校一年一度的心理月帷幕。
当舞台上传媒班的学生演员说出"我要用真实体验对抗虚拟答案"时,师生们鼓起掌来。这声共鸣不仅来自对精彩表演的认可,更折射出协同的老师们已开始启发学生在智能时代对育人价值的深刻思考。
贴近生活 真实案例改编心理剧
开幕式最令人瞩目的环节,是学生们带来的原创心理剧《困兽的觉醒》。表演者李奇龙和刘可可介绍,这个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作品,通过“困兽之斗”“甜蜜毒药”“破壁时刻”“体验成长”四幕剧,展现了当代青少年在AI冲击下的精神困境:当ChatGPT能瞬间生成完美作文,当AI绘画工具让艺术创作变得触手可及,少年小林在“内卷”与“躺平”间挣扎徘徊。最终,在班主任、家长和同伴的合力引导下,主人公通过参与校园戏剧社、坚持长跑训练等真实体验,重新发现了成长的意义。
“编剧”是学校心理老师龙戟,她说这个剧目来自于她在一所985高校做心理公益咨询时,了解到的真实案例,她期望将学生们长大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前”,让中学生能通过剧目去参透生命是一辈子的事,不要受困于题海、也不能受困于技术与懈怠。
现场,学校党委书记赵本忠宣布活动开幕,持续了18年的心理健康节,在协同外语早已超越单纯的心理疏导范畴,成为学校构建全人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
意义深远 将评选10名长期主义者
本届心理健康节和往年一样也构建了立体化的教育场域。
除开幕式外,协同心理节系列活动也都围绕“AI时代的长期主义者”展开。主题征文的题目是《向下生长的力量》,同体绘画题目也请大家描绘30年后的世界,期望大家去畅想未来,“走进 AI,拥抱 AI,我们不是去抵触它,而在发展中请大家找到自我坚守,默默深根,洞察科技带给人类深刻的变化”。
备受同学们欢迎的心理文创集市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去年同学们可以展示或出售一些成品,今年则必须是半成品,目的是传导给同学这项商品它是经历过、倾注过时间和耐心的。
同步主题摄影比赛,也是号召全校的师生去发现身边正在或者是已经践行长期主义的行为,用照片来讲述这些关于耐力、耐性与深耕的故事。同时,主题班会活动和家校沙龙也将贯穿五月。心理老师们执笔为家长们也写上了一封信件,倡导所有家长关注时代变化、关注孩子的情感与成长。
教育者的思考:构建抵御焦虑的免疫系统
“当协同外语的师生们都在长期坚持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一定多了一份在AI时代确定感、掌控感:可能是长期坚持锻炼后有的好身体、是长期坚持阅读后的思想厚度、是长期坚持一个特长后的个人魅力、是大国工匠可以精确到0.01毫米的焊接技术……”
中学部校长袁仕友在致辞中致敬学校的长期主义者:长年唱美声的何忠云老师、坚持跑步的颜赟老师、正在启动长期锻炼计划的郑效玲、郑伊老师、坚持书法练习的高二年级杨皓然同学、天天在教学楼大厅弹奏钢琴的赖力同学、从幼儿园到现在都在舞蹈练习的初一年级王若灵同学、坚持长达10年快走的赵本忠校长、彭明杰、王波、李雁鸣老师、每天下晚自习后,在操场奔跑、在足球场驰骋、在篮球场跳跃的协同外语学子……
他说,我们讨论长期主义,本质是在寻找抵御时代焦虑的密码,构建心灵的免疫系统。
龙戟老师介绍,早在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人机伦理”“全球治理”等高频词汇便引发其警觉。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和十年前对比,如今六年级学生已在追问学习意义,学校心理小组在活动开始前做了全校调查,数据显示,仅20%家长开始在接触AI,同时85%的学生认为AI削弱了深度思考意愿,这促使我们思考,当技术解构传统价值体系时,教育该如何守护人性光辉?”
基于此,2025年心理健康月学校确立"长期主义"作为破题之道,通过构建"体验-反思-成长"的教育闭环,培养具有内在定力的时代新人,而学校相信这将是绵延未来数年的一大教育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