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把植物种在土里是常规操作,把植物种在水里是突破操作,那么,如何把植物“种”在空中?在一家种薯生产企业的智能温室,一粒粒小土豆如同一串串葡萄悬空生长,原本应埋在土里的白色根须在湿润的空气中舒展。

这种把植物“种”在空中的栽培方式叫作气雾培。顾名思义,气雾培是一种将植物根系完全置于由营养液雾化形成的弥雾环境中生长的无土栽培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雾化装置将营养液转化为微小雾滴,直接供给植物根系,结合自动化控制系统优化根域环境。


“不一般”的无土栽培

气雾培不是新技术,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便开始实际应用。相较于传统土壤栽培及水培、基质培,气雾培具有显著优势。气雾培属于立体化栽培,垂直空间利用率高,单位面积产量可提升40倍;气雾培技术高效节水,营养液循环利用率达95%以上,耗水量仅为传统模式的5%-10%。气雾培的植物在脱离土壤后,病虫害滋生环境被根除,农药使用量大幅减少。

同时,气雾培的植物根系在富氧环境下代谢旺盛,植物生长速度大大提高。气雾培可在沙漠、盐碱地、建筑墙面等极端环境实施,突破地域限制。目前,气雾培通过计算机控制实现精准供液,实现自动化管理。

马铃薯作为气雾培研究的重点作物,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气雾培马铃薯的生长期较传统基质栽培缩短30%-40%,水肥利用率大幅提高,生产成本降低。气雾培马铃薯的另一优势是可以通过调节营养液成分和喷雾频率,可灵活控制块茎大小,实现分批采摘。相关实验表明,气雾培马铃薯的根系生物量、根冠比及光合产物合成量均优于传统栽培,为脱毒种薯的工厂化生产提供了可靠技术路径。


气雾培的“形态全景”

气雾培系统由喷雾装置、营养液循环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构成。喷雾系统通过超声雾化或高压喷头实现营养液精准供给;循环系统通过回流管道收集未吸收的液滴,减少资源浪费;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并调节温湿度、EC值(电导率)、pH值等参数,确保环境稳定。根据栽培设施的不同,气雾培有多种形式。

苗床式是农业生产中普及度较高的栽培系统,通常由工程塑料板或铝箔挤塑板搭建而成。床底铺设喷雾管道,通过循环系统实现营养液的高效利用。该系统适用于叶菜类及矮小植株的栽培,具有操作简便、建造成本低的优势。

立桶式以铁丝网或塑料围桶构建根域空间,适合木本植物或大型植株(如茶树、苹果树)的栽培。其特点是根域空间大,灵活性高,常用于观光农业和家庭种植。通过悬挂式喷头设计,可确保雾化均匀,满足植株生长需求。

金字塔式采用倒“V”形泡沫板搭建立体栽培结构,显著提高单位面积利用率。该系统多用于温室环境,结合人工光源可构建全天候栽培环境,尤其适合叶类植物的规模化生产。

管道式目前应用场景最广,该模式对植物种类无限制。管道式以PVC管为栽培载体,适用于阳台、楼顶等狭小空间。植株定植于管道孔位,通过内部喷雾系统提供营养,兼具节水与空间高效利用的特点。降低设施投入是气雾培技术推广普及的关键。

气雾培技术需通过标准化生产、规模化采购及政策扶持,推动设备成本下降。此外,加强用户技术培训,建立区域性示范园区,也可加速气雾培技术落地。

参考资料:

徐伟忠等《一种新型栽培模式——气雾培的研究》

豆静等《气雾培在植物栽培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亓守贺等《桶式气雾培生产系统设计与试验》

刘曙光等《日光温室气雾培生产系统的设计》

徐小莲《我国蔬菜无土栽培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思存《浅析气雾培的优势和技术改进空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