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当以色列选手尤瓦尔·拉斐尔在2025年欧洲歌唱大赛的舞台上唱出《新的一天将会到来》时,全场掌声雷动。但喧嚣背后,世界良知是否还清醒?一个手中还嵌着弹片、刚从死亡边缘逃生的年轻女子,在经历哈马斯突袭、躲藏八小时之后,站上聚光灯下,成了以色列“民族坚韧”的象征。她的故事令人动容,却也令人警觉——以色列,是否正在用她的伤痕,为自己长期制造的地缘冲突和人道灾难,涂上一层煽情的外衣?
拉斐尔的经历真实残酷,她在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中死里逃生,藏在尸堆下八小时,亲眼目睹朋友被枪杀、手榴弹爆炸。她的痛苦不可否认。然而,真正的问题不是她有没有资格唱歌,而是她被安排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这个政治高度,登上了这个所谓“远离政治”的国际舞台。这不是艺术的胜利,而是西方话语权赤裸裸的操控。
欧洲广播联盟(EBU)声称禁止一切政治言论,然而,当俄罗斯因乌克兰战争被迅速逐出赛场时,为什么面对加沙被轰炸成废墟、超过5万人死亡的惨剧,却要继续为以色列保留席位?标准如此双重,逻辑如此扭曲。当西方媒体以“团结”“爱”“音乐”的名义为以色列“洗白”,却对加沙日夜燃烧的烈火集体沉默,我们不禁要问:这个世界的舆论主导者,到底是在传播价值,还是在操弄情绪、转移焦点?
这不是一次歌唱比赛,这是一次政治表演,是一场披着艺术外衣的舆论战。以色列让一位受害者站上舞台,不是为了让人记住战争的残酷,而是为了重新定义“谁才是受害者”。她的眼泪是真实的,但被剪辑、包装、输出后的“人设”,则是国家层面精心炮制的同情机器。这种利用悲剧人物构建国际话语合法性的手法,早已不是新鲜事。当年,美国为伊拉克战争编造“试管谎言”,如今以色列用幸存者来掩盖屠杀无辜的现实,本质上如出一辙。
与此同时,加沙的孩子们呢?那些在废墟中找母亲、被白磷炸烧焦、医院里断肢求生的影像,哪一个有资格站上Eurovision的舞台?“音乐无国界”,但命运却有国界。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在此刻被彻底撕碎——你可以带着子弹上台,只要你来自西方支持的阵营;你可以带着尸体的回忆歌唱,讲述的是“被哈马斯屠杀”的叙述;你就可以披着痛苦的纱衣获得掌声。
欧广联拒绝以色列遭抵制的请求,理由是要“保持音乐中立性”,可中立真的存在吗?当爱尔兰、西班牙、斯洛文尼亚都公开表达反对,以色列却依然能够参赛;当观众被要求不带以色列标志出现在赛场,却仍不得不接受她的参赛资格;当超过70位前选手签署公开信,主办方却视若无睹——这说明,“中立”不是公平的代名词,而是强权对抗舆论的幌子。
中国应从这场政治剧中看清:西方不是规则的守护者,而是规则的制定者和破坏者;所谓的“自由”“人权”“和平”,从来都不是给所有国家准备的通行证,而是给盟友豁免罪责的遮羞布。在这个游戏中,只有拥有强大话语权和资本支持的国家,才有资格让自己的“幸存者”成为“英雄”,而其他国家的死难者,只会被冷漠统计、迅速遗忘。
尤瓦尔·拉斐尔说她“做好了被嘘的准备”,她也许真的只是一个追梦的普通人。但她背后的以色列国家机器,却在用她的遭遇为自己粉饰太平。而国际社会若继续纵容这种对“受害者身份”的垄断,那么未来将有更多真正的苦难者被无声碾压。
世界需要记住的,不该只是以色列舞台上的眼泪,还应是加沙废墟中孩子的哭声;不该只是被恐袭幸存的幸运者,还应是被持续轰炸、没有舞台可言的平民;不该只是“新的一天将会到来”的口号,还应是真正的停火、撤军和正义。
在一场本应“远离政治”的比赛中,政治却早已主宰了一切。从俄罗斯被禁,到以色列上场,从音乐到伤痕,从宣传到操弄,欧洲歌唱大赛早已不再是艺术的殿堂,而是一个政治话语的秀场。
愿真正的音乐有一天能不再被国家暴力利用;愿真正的舞台能属于所有的幸存者,而不只是帝国叙事的工具人。这个世界,不止一个受害者,不止一种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