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哈尔滨5月15日电 (尚城)为更好发挥医保数据稳定医疗机构预期、赋能医疗机构发展、促进共享共治的重要作用,黑龙江省研究制定《黑龙江省医保数据工作组标准作业指南》,实现数据应用分析、数据定向发布、意见收集反馈、疑点线索应用、信息技术支撑闭环运行,扎实构建医保数据标准化管理体系。
一是精准掌控指标,标准化数据应用分析。通过对医保基金月度、季度、年度的收支走势分析,细致梳理收入来源,如医保基金收入、财政补助等,精确分类支出用途,如本地与异地住院/门诊基金支出等,动态评估收支结构合理性,实现基金运行监测立体化;通过对不同付费方式、参保人群、医疗机构等级、不同病种等多个维度医保基金支付率分析,为合理规划医保资源提供数据依据,实现基金效能评价科学化;通过对不同医疗机构等级内定点医疗机构的医保结算清单上传、质控通过、入组率,DRG/DIP结算入组类型的人次/基金占比、CMI、15日内返住院率、医保外费用占比等服务质量指标分析,以及统计费用/时间消耗指数、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等服务效率指标,有效评估医疗机构运营状况,助力提升内部管理,实现服务效能评价规范化。
二是规范实施流程,标准化数据定向发布。构建“月度通报+季度研判+年度总结”议事会议体系。月度通报会议,聚焦上月数据,涵盖基金收支,结算人次,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效率等分析;季度研判会议,以季度数据为基础,新增基金支付率、特例单议申请审核及城乡医疗救助相关讨论;年度总结会议,全面总结上一年度数据,增加下一年度统筹地区医保总额、药品耗材集采排名、日常稽核监管问题、违约拒付费用等信息的讨论。确定会议周期后,统一进行资料准备、场地安排和参会人员通知等数据沟通会筹备工作。通过定期召开沟通会,对医保基金收支与结算数据、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效率数据,以及医保公示其他信息的解读,实现医保数据定向发布的标准化。
三是畅通反馈渠道,标准化意见收集反馈。通过沟通会现场设置意见建议收集箱、专人记录口头意见以及线上邮件收集等多种方式,广泛汇聚各方智慧。数据工作组分类评估,重点关注数据准确性与分析方法改进、数据共享范围与方式拓展等方面内容,并由医保行政部门确定责任科室与落实时间,制定详细方案,及时告知医疗机构实施计划与预期效果,并邀请评价。同时建立跟踪落实机制,定期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各项改进措施取得实效,实现意见收集反馈标准化。
四是深化线索应用,标准化疑点线索处理。一方面遴选临床检验、骨科等十个重点领域,首批向定点医疗机构公开五大类疑点线索,具体覆盖59项疑似重复收费行为、26项疑似超标准收费行为、21项疑似过度检查行为、19项疑似将非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的医药费用违规纳入支付的行为、4项疑似过度诊疗行为。另一方面,向定点医药机构公开追溯码疑点线索,主要涉及疑似回流、串换、假药等三大类情况。通过公开疑点线索,推动定点医药机构开展自查自纠、规范服务收费,从源头上有效减少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现象发生,实现疑点数据应用标准化。
五是加强平台建设,标准化信息技术支撑。充分发挥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优势,重点实施三方面核心举措:一是积极开展医保数据专区建设,支撑数据高效共享;二是完善查询统计功能,逐步实现实时监测医保基金运行;三是指导各统筹地区使用国家医保信息平台DRG/DIP功能模块,高质量落地全省DRG/DIP2.0版分组应用。各统筹地区通过对省级数据专区的高效使用,实现信息化支撑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