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脑卒中”,突然发病时让人措手不及,好不容易闯过了急性期,却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后遗症。有的患者半边身子动不了,吃饭、穿衣都得靠别人帮忙;有的说话含糊不清,想表达的意思怎么都说不明白;还有的总是头晕头痛,整天没精神。面对这些难题,中医有一套独特的辨证治疗方法,就像一把把 “金钥匙”,打开康复的大门。

中医讲究 “辨证论治”,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望、闻、问、切,把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信息综合起来分析,判断患者属于哪种 “证型”,再对症下药。就像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情况也各不相同,中医治疗最看重的就是这种 “个性化”。



在众多证型里,最常见的有气虚血瘀型。这类患者往往脸色苍白,没什么力气,说话声音都很小,手脚软绵绵的,走路一瘸一拐,而且身体发麻、发木。从中医角度看,这是因为正气不足,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不够,导致瘀血堵在了身体里。针对这种情况,医生常用补阳还五汤来调理。这个方子就像一支勤劳的 “修路队”,用黄芪来补足正气,给身体 “加油打气”;再搭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材,把堵塞的 “道路” 清理干净,让气血重新顺畅地流动起来。有位张大爷,中风后右边身子动不了,喝了一段时间补阳还五汤,再配合针灸治疗,现在已经能自己拄着拐杖慢慢溜达了。

还有一种常见证型是风痰阻络型。患者常常感觉头晕目眩,喉咙里总像有痰,说话不利索,嘴角还会流口水,手脚也不利索。这就好比身体里刮起了 “邪风”,裹挟着痰湿,阻碍了经络的通畅。治疗时,医生会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方剂,半夏、白术负责化痰祛湿,天麻则能平息 “邪风”,再加上一些疏通经络的药材,就像一阵清风,吹散身体里的 “乌云”。李阿姨中风后说话含糊不清,经过一段时间的中药调理和语言康复训练,现在已经能和邻居们愉快地聊天了。



除了喝汤药,中医还有很多 “宝藏疗法” 可以帮助治疗中风后遗症。针灸就是其中的 “明星选手”。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在身体上选取合适的穴位扎针。比如,想改善手脚活动不利的情况,就会在手部的合谷、曲池,腿部的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施针。这些穴位就像身体里的 “开关”,针灸刺激它们,能唤醒沉睡的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不少患者都说,扎针后,原本僵硬的手脚会慢慢有了知觉,感觉热乎乎的。

更多的相关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脑卒中后援站】

推拿按摩也很受患者欢迎。专业的推拿师会用揉、按、推、拿等手法,放松僵硬的肌肉,活动活动关节。就像给生锈的机器加点润滑油,让身体的 “零件” 重新灵活运转起来。而且,推拿过程中还能和患者唠唠家常,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很多中风患者因为生病变得心情低落,在轻松的推拿氛围里,心情也能慢慢好起来。



除了药物和外治疗法,中医还特别强调生活调养。在饮食上,建议患者少吃油腻、甜腻、辛辣的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东西,比如山药粥、冬瓜汤。山药能健脾补气,冬瓜可以利水化痰,这些食物就像温和的 “小帮手”,辅助药物发挥作用。同时,患者也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当进行运动,像打打太极拳、散散步。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既能活动筋骨,又能调节气息,特别适合中风后遗症患者。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是一场 “持久战”,不能着急。中医辨证治疗虽然不能一下子让患者恢复如初,但它就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 地调理身体。只要患者和家人有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坚持用药、做康复训练,生活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说不定哪天,曾经失去的笑容、行动能力,都会慢慢回到身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