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魏秋月,很多人脑海里会跳出两个关键词:“最美二传”和“郎导的左膀右臂”。但如果你只停留在这些头衔,那可能远远不了解这个姑娘背后的故事。

去年中国女排对战波兰的比赛中,退役多年的魏秋月以嘉宾身份出现,进行赛后复盘分析。一身职业装、干练短发,加上一如既往的温柔微笑,让不少人直呼:“这不是我青春里的魏姐嘛!”更难得的是,她的点评深入浅出,点到即止却直击要害——那份排球的敏锐洞察力和敬业态度,即使多年不上场,也没丢。



她是那个练得最苦也最安静的孩子

魏秋月1988年出生在天津一个体育之家,父亲是专业运动员出身。小时候,她个子高,性格也安静,是那种“不声不响,却总能做对”的孩子。父亲一眼就觉得:这丫头能练体育。

于是小学没毕业,就把她送进了天津体校。那年魏秋月才11岁,排球训练苦,起早贪黑,连节假日都没有。别人抱怨、偷懒,她从来不说话,一言不发地跟着练,汗水一滴一滴掉在球场的木地板上。

“那时候没有想那么多,就觉得能进省队就不错了。”魏秋月后来回忆说。

但正是这种默默坚持的性格,为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身高从1米65一路长到1米82,加上扎实的基本功,很快被天津青年队选中。再后来进入国家队,也只是顺其自然。



2006年,18岁的魏秋月正式入选中国女排。那年,国家队的主力二传受伤,主教练急需人顶上。魏秋月,临危受命。

那是她第一次参加世界级比赛。场上全是老队员,眼神坚定,动作老练,而她,一个新人二传,要去调配整支国家队的进攻节奏,压力可想而知。

“怕吗?当然怕。怕自己传不好球,怕影响比赛节奏。”

但女排的环境很温暖,前辈们鼓励她、帮她稳心态,郎平也在一旁耐心引导她每一个技术动作。魏秋月并没有被吓倒,反而在2007年世界女排大奖赛上,打出令人惊艳的表现。

从那以后,魏秋月逐渐坐稳了国家队的主力位置。她的传球节奏快、手法稳、场上调度清晰,被业内称为“中国排坛十年难得一见的技术型二传。”



她不是天赋型球员,但极其用功

很多人觉得魏秋月是“有颜有实力”的典范,但她自己并不这么看。

“我不是那种一上来就特别有灵气的球员,我是靠练出来的。”

确实如此。别人训练完可以休息,她会一个人多练一个小时,只为了把每一次传球弧线卡得更稳。比赛录像,她一场能看三四遍,反复研究对方主攻手的跑动轨迹。

她也从不争抢所谓“主力位置”。哪怕在北京奥运会只能打替补,她也毫无怨言。更多时候,她关注的是自己还有哪些环节做得不够好。



2008年,年仅21岁的魏秋月被任命为中国女排队长——这是中国女排历史上第十位队长

彼时中国女排成绩起伏不定,伤病不断,舆论压力大,外界一度唱衰“黄金一代”后继无人。而魏秋月,作为队长,不仅要组织进攻,还得稳住军心。

她没多说话,只是更拼。无数场鏖战中,她拼到膝盖积液、腰伤反复。每次训练完,她都得用冰袋敷着膝盖,甚至躺在地上才能缓过来。

2012年伦敦奥运会失利后,魏秋月一度陷入低谷。那是她最不想回忆的阶段。

“有一段时间,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拖了大家的后腿。”

但她没有放弃,咬着牙继续坚持,因为她知道:女排精神就是“跌倒了还得站起来”。



郎平回归,她成了最可靠的中枢神经

2013年,郎平回归担任主教练。她的第一个决定之一,就是让魏秋月回归主力二传。

郎平曾评价魏秋月:“她是那种技术不花哨,但极其实用的球员。我们需要这样的人去稳定场面。”

2015年世界杯,魏秋月带伤坚持,为中国女排夺冠立下汗马功劳。比赛结束时,她几乎是瘫坐在地上。

而到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那场对巴西的逆转之战,魏秋月在关键时刻临危换上,精准地把球传到朱婷手上,撕开对方防线。

排球带给魏秋月的不只有荣耀,还有爱情。

她的丈夫袁灵犀,最初是天津女排的陪练。两人相识多年,一直没有表白,直到2011年中国女排在世界杯表现出色,魏秋月回国那天,袁灵犀终于鼓起勇气说出心里话。

从那天起,他们成了彼此最坚定的支持者。



一个是场上的中枢大脑,一个是场下的数据分析师、技战术参谋。他们都在为同一支队伍默默付出,也在彼此身上找到力量。

2017年,魏秋月退役,两人终于把婚礼提上日程。

婚后的魏秋月依然活跃,社交媒体上常常分享生活琐事,有孩子后,她把更多时间给了家庭,但依然关注女排动向。

她说:“排球是我青春的一部分,永远不会离开我。”

退役后,魏秋月没有“躺平”。



她出任天津市青少年体育形象大使,参与公益支教、排球推广,还担任天津体育学院副校长和共青团副书记。

她没有选择留在国家队执教,而是把目光放在培养未来。她到乡村学校做排球课讲师,把自己亲身经历讲给孩子听,希望下一代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拼搏”“团结”“责任”。

2020年,魏秋月被体育嘉年华邀请担任宣传大使。2021年,她还将自己获得的奥运金牌,捐赠给中国博物馆,用来展出“女排精神”的一部分。

她说:“希望这块金牌,不只是一枚奖章,而是一种传承。”



魏秋月从来不是最张扬的那一个。她安静、稳重,打球也不是那种华丽的类型。但正是这样,她才更难得。

她的故事里没有太多“逆袭”或“天降奇缘”,有的只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一次又一次把责任扛在肩上、在关键时刻毫不动摇。

她是那个默默奉献却极其可靠的存在,是队伍的节拍器,是“让所有人放心”的人。

现在的魏秋月,身份已经从运动员变成了妻子、母亲、管理者。但她不变的是那份对排球的热爱、对责任的担当。

她没有离开女排,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守护。

参考资料:

《中国女排队长魏秋月:从替补到核心》——新华网

《魏秋月:女排精神是我一生的财富》——人民网体育频道

《魏秋月亮相中国女排比赛嘉宾席》——央视体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