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之间短暂的小摩擦,却让中国的歼10战机火爆全球,然而和其搭配的霹雳15导弹,更是让各国惊艳。

这款由官方报道可24小时无人自动化生产的导弹,成为了巴基斯坦此次空战中的利刃。



然而近期,印度媒体宣布一则“缴获中国霹雳-15E导弹残骸”的消息引发全球军事圈震动,印方宣称,在印巴冲突后的战场残骸中发现了一枚“近乎完整”的中国外贸版霹雳-15E空空导弹,并高调表示将破解其技术秘密。



消息一出,西方媒体迅速跟进炒作“中国导弹技术面临泄漏风险”,但真相究竟如何?这枚导弹残骸是否真能撼动中国军工的技术护城河?



“战利品”还是“面子工程”?

根据印媒描述,这枚霹雳-15E导弹残骸的尾部、发动机等部件“保存完好”,并推测其可能因未爆炸而被印度军方获取。印度借此嘲讽巴基斯坦空军“战斗力低下”,甚至暗示中国武器存在质量问题。



然而,巴基斯坦军方迅速反击,指出霹雳-15E导弹设计时便配备自毁装置,若未击中目标或燃料耗尽,弹体将自动引爆,根本不可能留下完整残骸。

巴方直言,印度公布的导弹“短了一截”,缺少关键导引头部件,更像是“宝莱坞道具”。



要知道,霹雳-15E的核心技术集中于导引头和控制系统,而这两部分通常因自毁程序或爆炸损毁,难以留存。

即使残骸外观完整,内部精密元件(如氮化镓雷达芯片、控制电路)也可能因撞击而失效。

最主要的就是,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国武器专家也曾公开表示国欧,中国的军工一般都是“研发一代、自用一代、外贸一代”的策略。



霹雳15作为外贸版的空空导弹,能够外贸出去说明技术已经在国内算是普通的了,就跟如今的歼10一样。

巴基斯坦使用的歼10,让印度空军吃了大亏,但在中国,歼10这款战机只是三代而已,那么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即使是拿到了残骸,真的能够仿制出来吗?



逆向工程?印度军工的“不可能任务”

要知道霹雳15系列空空导弹采用的可是极高系统,无论是绕料配方还是其电子工程,都是一般人无法仿造的。

即使是拿到美国,对于霹雳15里面的AESA雷达抗干扰能力和算法,实际价值也是非常有限的。



最关键的就是印度在自主研发武器上的技术,可谓是搞了一大堆的“世界纪录”。

无论是造了三十吨重型坦克因为货车拉不动没有上前线,还是近50年出土的摇摇欲坠的航母,印度的军事大国梦,已然成为了全球眼中的“阿三”。

而且中国的武器技术更新迭代很快,尤其是在外贸版上,一定是有所考虑到,因此先不说印度媒体报道的是真是假,即使是真实存在的,对于印度的军工来说,仿制是完全不可能的任务。



当然了,此次风波的核心,实则是霹雳-15E在印巴空战中展现的颠覆性战力,5月7日的空战中,巴基斯坦歼-10CE战机在预警机支持下,于160公里外发射霹雳-15E,击落印度6架“阵风”战机。

印军飞行员直至被击落前,雷达竟未发出警报,暴露出其电子战系统在AESA雷达面前的彻底失效。



再加上其静默发射、中段修正和末端锁定的高超机动能力,直接让巴基斯坦空军打出了五代机的效果。

相比之下印度搭配的法国“阵风”,在霹雳15的远程攻击下,无异于成为了一个“活靶子”,那么除了这些之外,中国军工到底有什么样的信心呢?



中国军工的“护城河”何在?

面对“技术泄露”的担忧,中国军工的底气还是非常有优势的,尤其是在外贸上。

要知道中国的武器更迭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是全自动化已经构成完整的军工生态链,这是很多国家都难以比拟的。



最主要的,中国在军工上不仅仅是单一的武器,而是一系列的,就比如空战,不仅仅要有强大的飞机导弹,还要有预警等数据链的协同才可以。

这种“低成本平台+高价值体系”模式,已吸引沙特、埃及等国家转向中国装备,冲击西方传统军贸格局。



如今印巴短暂的小摩擦已经结束,对于印度媒体高调炒作“缴获导弹”的新闻来说,本质上其实就是是一场心理战,对内可安抚国内对“阵风”战败的不满,对外试图向西方示好,换取技术支援。



要知道印度的武器几乎都是依靠外部进口,自主研发的事故频发,甚至发射都不知道会落在哪,这对于其空军等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如今霹雳-15一枚导弹残骸引发的风波,出全球军事竞赛的残酷逻辑,技术优势的护城河,不在某一项“黑科技”,而在持续迭代的创新能力与全产业链掌控力,中国的答案很清晰:让你看得见,却永远追不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