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离谱了!5月12日那天,墨脱公路上一辆救护车开着警报灯狂按喇叭,希望其他车辆让路。不少人出于救人之心赶紧避让。
没想到的是,到了景区后,从车上下来的竟然是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拍照留念!
更让人气愤的是,当大家质问时,其中一名穿白衣的男子不仅没有认错,反而大声叫嚣“欢迎举报”。
现在官方通报已经出来,这个胆大妄为的“救护车游客”到底是什么来头?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救护车变观光车
5月12日这一天,墨脱公路上堵满了车辆。
突然,一辆挂着三亚车牌的救护车,响着警报、亮着红蓝灯从远处驶来。
看到这一幕,自驾游车队马上靠边停车,给救护车腾出道路。
然而,当车队到达瀑布景区时,眼前的场景让大家目瞪口呆。
那辆刚才还在拼命按警笛的救护车,此刻却稳稳地停在景区停车场。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从车上下来的不是医护人员和病人,而是两名男子和一名女子。
三人有说有笑地拿着相机四处拍照,完全是一副游客的模样。
博主大洋随口问旁边的游客,对方一脸无奈:
“哪是什么救人,刚听他们说拉警报就是好使,一路畅通无阻!”
车队成员互相看看,虽然心里有些不满,但大家都没多说什么,继续赶路。
不料,半小时后,当车队在狭窄的山路上缓慢行驶时,身后又传来了熟悉的警报声。
回头一看,正是那辆“旅游救护车”再次追上来,依然闪着灯,按着喇叭,要求让道。
这次情况更糟糕,前方是一辆大货车占据了大部分车道,根本无法避让。
而救护车却不停地鸣笛,车队后方一辆车里的小孩被吵醒,哭闹不止。
看到这一幕,大洋心里很是生气,决定给他们一点教训。
于是,大洋带着几个司机直接把车横在路中间,将救护车拦住。
特权滥用遭遇交警
车队成员拦下救护车后,清楚地看到前排坐着三个人:两名男子和一名女子。
那位女士穿着一条短裙,坐在中间位置,这打扮显然与急救任务不符。
"请问你们为什么要一直按喇叭?是不是有什么紧急情况?"车队领头人礼貌地询问。
没想到,车内三人根本不予理会,态度十分傲慢。
这时,其他被警报声打扰的车主也纷纷围过来,场面一度紧张。
对于他们一直鸣笛求让路的行为,不少人当即要求他们出示证件。
眼看着他们迟迟不出示证件,周围的人开始指责他们滥用警报器的行为。
就在这时,一名身穿白衣的男子从救护车上跳下来,双手叉腰,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我开着救护车旅游,这事归公安机关管,不归你管好不好?"
白衣男子声音洪亮,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傲慢,“欢迎大家去举报我!”
围观群众被这番话激怒了,七嘴八舌地指责起来。
白衣男子不仅不认错,反而更加嚣张:“我是应急救援队的!抗震救灾你去了吗?”
他本想用这层特殊身份压人,没想到周围有人表示自己参加过抗震救灾。
白衣男子眼看占不到便宜,急忙表示自己是退伍军人,好像他就该享有特权一样。
眼看争执越来越激烈,有人拨打了报警电话。
不久,两名交警骑着摩托车赶到现场。
令人意外的是,刚才还趾高气扬的白衣男子立刻变得老实了,说话声音都小了许多。
交警检查了救护车的证件后,发现这辆车确实存在违规使用警报器的行为。
"按规定,这种情况要处以罚款并拆除违规装置,"交警严肃地说,“请跟我们去一趟交警队。”
面对交警执法,刚才还趾高气扬的白衣男子瞬间蔫了,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耷拉着脑袋。
最终,司机被罚款200元,驾照扣2分,那个引起众怒的警报器也被当场拆除。
车队领头人全程目睹了这一切,拍下视频传到网上后迅速引发热议。
真相揭露引发深思
事件发酵后,顺着车牌和白衣男子的态度,网友们很快查出了他的真实身份。
原来他是经纬航空医疗西藏站负责人,难怪能掌控急救车的使用权。
虽然他确实参与过地震救援工作,但这次的行为却让公众对其职业操守产生了严重质疑。
随着舆论不断升温,海南省三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不得不发布通报。
原来,那辆挂着琼B牌照的车辆,并非正规的急救车。
而是一辆专门用于转运非急症患者的“生意车”,三年前就被派往外地。
现在由西藏经纬航空医疗急救服务有限公司负责管理使用。
如今它披着救护车的外衣,在墨脱公路上耀武扬威,彻底把“救命车”变成了“特权车”。
官方通报直指问题核心:这辆救护车在墨脱县随意鸣笛、滥用警报的行为完全不符合规定。
事态严重,卫健委出手整治,责令涉事公司暂停营业。
同时对所有车辆进行全面检查,绝不姑息这种害群之马。
事件曝光后,急救行业的从业者们也坐不住了,纷纷现身说法。
正规救护车必须安装GPS定位系统和三个监控摄像头,医护人员必须穿着统一制服。
严禁跨区域执行任务,更不允许在返程途中鸣笛。
“我们完成任务返程时,连警报声都不敢多响一声,生怕耽误真正需要急救的人!”
有急救经历的人在评论区写道。
别人都是争分夺秒守护生命,可这三个人倒好,拿救命的警报当作旅游背景音乐!
许多网友认为,对这种行为的处罚太轻,应该直接扣12分,罚款2000元,情节严重的甚至应该拘留。
因为这起事件不仅仅是交通违规,更是对生命的极度不尊重。
救护车的警报声本应是守护生命的信号,而不是某些人谋取便利的工具。
每一次不必要的鸣笛,都可能导致公众对真正紧急情况的麻木。
结语
这起事件也为急救行业敲响了警钟,如何加强监管,如何重建公众信任,如何确保急救资源用在刀刃上,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毕竟,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信任比速度更重要。
参考文献:1.长江日报:《三亚通报 “救护车拉警报开道旅游”》-2025-5-14
2.新民晚报:《一救护车在西藏拉警报开道旅游!被质疑公车私用,多方回应》-2025-5-13
3.上游新闻:《一海南牌照救护车在西藏墨脱无任务拉警笛还停车拍照?当地警方:已处罚教育》-2025-5-13
4.抖音个人账号:大洋的旅途(坦克700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