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注意到全国数标委发布了《可信数据空间 技术架构》征求意见稿,在此前举办的上海车展,上汽集团主场迎战全球汽车制造商。几乎所有车企都在大谈智能化,即使是汽车外行也应该明白,没有数据,智能化都是空谈。在各地政府都在大谈数据财政,希望通过数据要素资产化,替代土地财政的时候,难道没有人意识到,数据要素最大的金矿,必然是汽车行业。2024年,数据要素相关行业的产值一共才1000多亿,还不如一个中型汽车公司的年产值。如果数据是石油、是数字经济的能源,坐拥8000亿年产值的上汽集团,难道不应该形成千亿级数据要素资产吗。
目前看,汽车行业以外的专家,对于汽车行业的数据要素,能举出来的例子就是欧盟的Catena-X。它是德国的SAP这样的ERP厂商,试图团结德国奔驰宝马等车企,把供应链订单、电池进口关税的数据交换变成云计算模式。动力电池进口关税问题(电池护照)目前看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宁德时代等中国电池企业已经去了欧洲,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欧洲车企已经放弃抵抗,正全面向中国投降。至于供应链的数据交换,欧盟有Odette、美国有AIAG等机构标准,即使供应链数字化程度最高的企业,也只是实现一定比例的二级供应商直连,行业没有动力去改变业务流程。
上汽集团很多年前就已经通过华域汽车,在集团内部搭建供应链数据交换平台,完全兼容欧美数据交换标准。事实上,不要说汽车公司,即使是两轮电动车公司,比如爱玛,它的供应链数字化能力也已经实现总部采购平台与上百家供应商的自动化数据交换,正推动二级、三级供应商数据直连。有没有SAP,有没有Catena-X,中国汽车产业和其他产业都在搞供应链数字化。车企最核心的数据资产就是这些供应链数据,没有之一。
从供应链数字化本身看,目前,我国相关制造企业提出的数字化供应链国际标准正在体系化。作为制造业大国,供应链数据涉及零部件的订单、价格、数量、物流、发票、支付等核心企业机密,供应链数字化国际标准,必然得是中国说了算。否则某国说制裁你,找证据就如同探囊取物。中国汽车产业确实需要建立类似SWIFT的可信数据空间,但怎么建,谁来建,目前恐怕没有企业有空去讨论这个问题,先活下去,不要上菜单。
汽车行业如果要搭建类似银行的SWIFT那样的可信数据空间,最合适的领域应该是智能网联汽车数据。但是,搞智能驾驶的专家说了,99%的人类驾驶行为不值得让机器去学习。所以,车企的车联网时空数据,看起来没啥学习价值。但这些时空数据与具体场景融合,会产生商业价值。。。退一万步说,所谓的车路云网图一体化,如果没有这样的可信数据空间,很难想象该如何运营。比如新能源汽车的监管平台,企业到省级再到国家平台,都是云对云单向传输。真要实现V2X专家们设想出来的场景,至少得是车辆终端到云端的双向传输,这将涉及海量的数据交换,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可以支撑如此庞大的数据传输呢?比如解决车联网数据存储成本攀升的问题,除了删除,有其他解决方案了吗?
如果数据要素市场真能形成商业模式,实现规模化变现,我认为汽车行业是仅次于金融、医疗行业的。真到那了那一天,上汽集团的数据资产难道不值几千亿么,每年难道不应该增值上千亿吗。
不过。。。各位从事数据要素行业的同仁,数据行业真的很有前途吗?如果这么有前途,为啥没有增量资本进入给沉沦其中10多年的企业解套呢。无论是搞大数据,还是搞数据要素交易,还是搞可信数据空间,关键是别逼着搞数据的企业搞IT软件开发,汽车行业如此,其他行业会更好吗。数据招商,真的靠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