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讲究一个信任,可偏偏就有国家把诚信当儿戏。曾经单方面撕毁和我国合作的肯尼亚,如今竟然又厚着脸皮回头请求再度合作。
2016年,肯尼亚政府突然终止了与我国企业签署的肯雅塔国际机场扩建合同。协议里白纸黑字写着的176亿先令(大约1.76亿美元)赔偿金,拖了多年,就是不给付。
如今他们的态度却发生了180度大转弯,又开始主动求我国帮忙建设其他项目。这种变化,不得不让人纳闷,肯尼亚到底打的是什么算盘?
一、
事情得从2013年开始讲起。
当年,肯尼亚政府雄心勃勃,打算把位于内罗毕的肯雅塔国际机场扩建成非洲最繁忙、最先进的航空枢纽。我国企业凭着丰富的基建经验和过硬的施工技术,一举拿下了这个总额达到6.5亿美元的大项目。当时签合同那场面,笑容满面,握手寒暄的画面还上了新闻。
可就在2016年,工程正热火朝天地干着呢,肯尼亚政府却突然叫停了项目,说是我国企业的进度太慢,工程质量也不行。这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当时驻扎在现场的中国工人全都傻了眼。
其实这事根本赖不上我国企业。真正的原因是肯尼亚政府在土地征收和资金支付上耽误了工期,导致了项目进展不顺利。国际第三方机构的检测报告也明确显示,我国企业在工程质量方面没有任何问题。可肯尼亚就是不听解释,硬是单方面撕毁了合同。
一位曾经参与机场扩建项目的中方工作人员回忆说:“项目刚开始,肯尼亚政府天天催进度,但到该付钱的时候,钱总是不按时到。我们找他们商量,他们就各种借口拖着。”
这一下撕毁合同,不仅害得我国企业赔了大笔钱,更让很多中国工人无功而返,辛苦的汗水打了水漂。
外界都在批评肯尼亚不讲信用,可当时肯尼亚政府似乎根本不在乎,嘴上说着道歉,但行动上却继续耍赖,拖着应赔的钱不支付。
二、
根据协议,肯尼亚政府单方面毁约,是要赔钱的。
毕竟我国企业投入的材料、设备和人工成本,都是真金白银。
但当我国企业向肯尼亚政府提出176亿肯尼亚先令(约1.76亿美元)的赔偿时,肯尼亚开始了一场漫长的“耍赖”大战。
先是声称经济状况不好,财政紧张,一时半会儿拿不出钱。后来干脆质疑中方的索赔金额,说这个赔偿“不合理”,甚至颠倒黑白,说是我国企业违约在先。
一个在肯尼亚经商多年的中国商人感叹:“我们和肯尼亚政府打交道这么多年,第一次见到一个国家的政府能把欠钱的事情说得这么理直气壮。”
这些赔偿金,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可是救命钱。很多企业为了这个项目,从银行借了不少贷款,现在项目停了,赔偿也拿不到,银行利息却天天在滚,日子实在不好过。
有的中国企业不得不通过法律途径追讨赔偿,可是在肯尼亚漫长的司法流程下,案子一拖再拖,赔偿金到现在依然没有下文。
三、
按说撕破脸之后,肯尼亚政府和我国的合作也就算彻底结束了吧?可万万没想到,2023年,肯尼亚却突然换了一副面孔,主动找上门来了。
这回,他们想让我国企业参与新的铁路、公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一转变让人措手不及。大家心里都有疑问:“当初那么决绝地撕合同、拖赔偿金的肯尼亚,怎么现在又有胆子来求我国合作了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没钱了。
最近几年,肯尼亚的经济不怎么景气,欠了一屁股外债,基础设施项目又缺少资金,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在非洲,能拿出资金和技术搞基建的,除了我们,还真没几个国家。肯尼亚显然是不得已,才又想起了咱们。
可问题是,前面那个坑还没填呢,后面怎么继续合作?不少中国企业已经明确表态:“欠的钱不结清,我们是不可能再冒险去投资的。”
一名在非洲承接项目的中国企业负责人直言:“一次被骗是疏忽,第二次被骗就是傻了。钱都还没回来,谁还敢跟他们合作?”
肯尼亚单方面撕毁合同,不仅损害了我国企业的利益,更损害了中肯之间长期合作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国际社会的投资者也纷纷开始对肯尼亚政府的信用提出质疑,生怕投资进去的钱打了水漂。
做生意就像做人,诚信二字最重要。一旦信用没了,再想恢复就难了。肯尼亚政府现在也算尝到了失信的苦头——短期看似省了赔偿金,长期却丢了更宝贵的合作机会。
而我国企业这回的遭遇,也算给大家提了个醒:在海外投资做项目,不仅要技术好、钱给够,更要研究当地的法律,避免再被坑。
现在,肯尼亚政府摆出了一副合作的姿态,但我国企业吃过一次亏之后,谁还敢轻易答应呢?这事儿接下来会怎么发展,还得看肯尼亚政府到底有没有诚意把欠款还上。
信任没了,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来。肯尼亚这一课,值得所有人好好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