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5月7日凌晨,印巴边境爆发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空战。印度空军出动72架战机组成八大编队,试图以“阵风”战斗机为核心突破巴基斯坦防线,而巴基斯坦空军仅用42架战机迎敌,其中歼-10C战斗机成为关键力量。

这场持续1小时的空战最终以巴方5:0的压倒性胜利告终,三架“阵风”、一架苏-30MKI和一架米格-29被击落,而巴方无一损失。



霹雳-15E的超视距猎杀

歼-10C配备的霹雳-15E空空导弹成为最大功臣。这款导弹射程超过145公里,采用双脉冲发动机和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在ZDK-03预警机的引导下,实现了“发射后不管”的精准打击。

印度战机因雷达探测距离不足、数据链不兼容,甚至在被锁定时仍无法察觉威胁。例如,印军“阵风”战机的RBE2雷达探测距离仅160公里,而歼-10C的AESA雷达可覆盖200公里,且能同时追踪数十个目标。



巴空军的胜利不仅是装备优势,更是体系化作战的胜利。ZDK-03预警机与歼-10C通过Link-17数据链实时共享战场信息,形成“预警-指挥-打击”闭环。

而印度空军因“万国牌”装备导致数据链混乱,A-50I预警机仅能与苏-30MKI适配,“阵风”需依赖语音通信,在电子干扰下完全失效。这种差距在夜间空战中被无限放大,印军战机如同“瞎子摸象”,而巴军则实现了“透明战场”。



巴铁司令的四张底牌

空战结束后,巴基斯坦空军参谋长巴伯尔·西杜上将在演讲中公开表示,歼-10C手握四张底牌,目前仅使用了两张:超视距空战和远程侦测,而另外两张网络中心战和空对地精准打击仍未动用。这席话如同一枚“心理炸弹”,让印度军方陷入沉默——若巴方全面展示实力,后果不堪设想。

歼-10C与ZDK-03预警机、DA-20电子战机组成的“空中铁三角”,可实现多平台协同作战。



例如,预警机发现目标后,通过数据链将坐标实时传输给歼-10C,后者无需开启自身雷达即可发射导弹,同时电子战机对敌方雷达和通信实施压制。这种“静默猎杀”模式在5·7空战中已初现端倪,未来若全面应用,印度空军的指挥体系可能瞬间瘫痪。

尽管歼-10C在空战中专注于制空任务,但其对地打击能力同样不可小觑。若巴方动用这些武器,印度部署在边境的S-400防空系统、“布拉莫斯”导弹发射车等关键节点将面临灭顶之灾。



S-400的致命短板与歼-10C的针对性压制

印度引以为傲的S-400防空系统在此次冲突中暴露出严重缺陷。其40N6E拦截弹虽射程达400公里,但末端依赖指令制导,抗干扰能力弱,且无法有效应对高速机动目标。

例如,巴军CM-400AKG导弹在临近爆炸前实施S型机动,成功规避了S-400的拦截。此外,S-400的雷达系统易受电子干扰,而歼-10C的RKL-700A电子战吊舱可对其实施全频段压制,使其变成“睁眼瞎”。



巴基斯坦部署的红旗-9BE防空导弹同样让S-400颜面扫地。在5·7空战中,红旗-9BE不仅击落一架印度战机,还开创了“防空导弹拦截防空导弹”的先例——其主动雷达制导系统成功拦截了射向歼-10C的40N6E导弹,这种“子弹打子弹”的技术突破彻底颠覆了传统防空理念。

巴伯尔上将的“底牌论”本质上是一种战略威慑。他通过公开部分实例,向印度传递明确信号:巴基斯坦仍有能力进一步升级冲突,而印度的防御体系存在致命漏洞。这种心理战效果显著——印军在空战后续行动中明显收敛,甚至出现误击自家直升机的乌龙事件。



歼-10C的实战表现引发全球关注。美国媒体坦言,其搭载的氮化镓雷达和霹雳-15导弹已超越F-16V的同类装备,而法国“阵风”的神话破灭后,多国开始重新评估军购选择。

更关键的是,中国通过“体系化出口”模式,将歼-10C与预警机、电子战系统、导弹整合,为中小国家提供了一条低成本构建现代化空军的路径,这对传统军贸大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结语

5·7空战不仅是一次战术胜利,更是一次战略觉醒。巴基斯坦通过歼-10C展示了“体系制胜”的核心理念,而印度的“万国牌”装备在体系化对抗中尽显疲态。

巴伯尔上将未动用的两张底牌,如同悬在印度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迫使印方重新审视其军事战略。未来,随着中国武器在实战中持续验证,南亚乃至全球的空中力量格局或将迎来根本性变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