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时气势汹汹,去时唯唯诺诺。主动挑起战火的印度碰上了有中国技术装备撑腰的硬骨头巴铁,开战仅两天就吃尽了苦头,不得不同意停火。这场原本剑拔弩张的地区军事冲突,之所以以印度政府的“战术性后撤”迅速收场,其决策背后折射出复杂的战略考量。与此同时,特别是在印巴同意停火后,巴铁第一时间与我国通话,再次凸显中巴全天候战略伙伴合作关系对维护南亚地区和平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西方七国集团G7在事件中展现出的克制态度,也标志着西方阵营对南亚地缘格局的认知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以印度的惨败作为经验教训,原本对华虎视眈眈的G7,对中国最后的幻想终于破灭了。
印巴围绕克什米尔的矛盾纷争近年来持续升温。特别是自2023年以来,莫迪政府加大了印巴边境的军事投入,在克什米尔实控线附近持续开展所谓的“清剿行动”,以打击跨境武装组织的名义持续对巴铁施加压力。这一次,印度好不容易有了“出师之名”,原本指望通过军事行动打压巴基斯坦,进而进一步扩大地区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谁都没有想到,在48小时内,印度遭遇巴基斯坦军队的强力反制,印度空军遭遇完败。
事实证明,尽管印度近年来国防投入稳居世界前四,但“买买买”战略丝毫弥补不了国防建设的千疮百孔。反观巴铁,在军费预算和经济实力极为有限的条件下,他们选择与中国深化军事合作,也正是以中式装备为核心建成体系,巴基斯坦才能完成以弱胜强的壮举。
以印巴空战为例,巴铁的“枭龙”战机和红旗-16防空系统形成立体防御体系,成功压制印军米格-29UPG编队,歼-10C战机以霹雳-15空空导弹彻底碾压印度空军的王牌“阵风”战机,再加上地面部队以中国制SH-15卡车炮实施精确打击,摧毁印军多个前沿哨所,印度终于后知后觉,感受到了战场的巨大压力。面对战场劣势,莫迪政府不得不低头认怂。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紧急召开会议,向巴方释放和谈信号,之所以选择及时止损,就是为了避免重蹈2019年巴拉科特空战后陷入长期消耗战的覆辙。
印度的惨败,也打醒了G7集团。在印巴冲突持续升级之际,G7外长就发表联合声明,强烈谴责此前发生在克什米尔的“帕哈勒加姆恐怖袭击事件”,并高调呼吁“印巴冲突立即降级”,这和此前的态度截然不同。长期以来,G7成员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一直对印度保持偏袒,此次冲突爆发后,美西方国家更是公开力挺印度。如今,西方国家终于意识到,印度是“扶不起的阿斗”,巴基斯坦有中国的支持更不是所谓的“软柿子”。
更为重要的是,西方国家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已然傲视群雄,强大的军事力量让他们不敢再幻想所谓的“对华开战”。尤其是在台海问题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复制“乌克兰模式”,在台海对华发起代理人战争。事实证明,即便强如印度,也无法对以中式武器为核心的巴基斯坦形成威胁,换做台军对战解放军,更是丝毫没有胜算。
从地缘政治来看,中巴全天候战略伙伴合作关系坚不可摧,巴基斯坦也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的枢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价值不可估量,在经济安全深度捆绑的背景下,中巴持续深化合作,重塑地区安全逻辑,这也预示着未来,G7插手南亚事务,威慑挑衅中国的机会将越来越少。根据布鲁金斯学会最新报告指出,G7国家对南亚事务的干预意愿已降至1998年核试验以来的最低点。不得不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巴铁的这次大胜,不仅让印度偃旗息鼓,也让中国人扬眉吐气,西方国家终于认清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