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4月2日宣布“对等关税”后,台“行政院”提出880亿元新台币的支持计划,21日正式核定公布880亿元支持方案内容~“因应美国关税台湾出口供应链支持方案”,24日再加码50亿元至930亿元。综观台“行政院”的9大面向、20项措施,都与先前提出的版本维持不变,整体金额仅从880亿元扩大到930亿元,且放宽申请资格,除了显示相关政策只有救急、不救命,由于最后拿出来的还是差不多大小的伞,因此企业也恐难因有赖当局“撑伞”而全身而退。因为新方案中有关产业扶助部分仅微增了50亿元新台币,堪称其相当漠视关税战对台湾产业的冲击,难怪因应方案有些轻忽以对。
台当局必须找出筹码对美谈判
为了因应美国的对等关税冲击,台“行政院”原先核定880亿元的前述方案,调整贸易融资利息减码,预估可让2.4万家企业受惠。而全台有约16万家制造企业,此次对等关税影响的层面广泛,如以总额880亿元来计算,平均每家企业只能获得55万元,可说是杯水车薪,难济于事。尤其,该原先提的支持方案,从头到尾充满“融资补贴”、“利息减码”思维,欠缺积极协助产业升级、整合的想法,更没有辅导业者出口转向的策略,只是一味倡议“脱中入北”。且看韩国,已宣布要把对半导体业的支持经费提高到约合新台币8250亿元。反观台湾,台湾整体产业的纾困金额,仅达韩国支持半导体业的10分之1,而台当局还拼命要把台湾的企业推到美国去投资设厂。两相比较,无论就专业性或积极性而言,台当局都相形见绌。
值得注意的是,新方案中所谓“经济韧性”为930亿元新台币,不知这笔钱和赖当局承诺要加大对美采购天然气是否有关?因赖清德日前表示,将把天然气列为对美第一优先采购的项目,强调此举不但可处理台美贸易逆差,也可强化台湾的“能源韧性”云云。在全球的零碳趋势中,台湾竟然要大买会制造大量温室气体的天然气,真令人匪夷所思。再者,综观台“行政院”端出的新方案,仅是针对申请资格多了5项放宽,其中前3项是包括台经济部门外销贷款优惠保证加码、中微小企业贷款加码和台财政部门的贸易融资利息减码;第4项放宽是台经济部门推出的研发转型补助;第5项是针对台经济部门争取海外订单方案的资格。值得注意的是,放宽申请资格的同时,台“行政院”也调整财政部门的贸易融资利息减码措施,这么一来,等于单一企业能接受的帮助不增反减。然而,根据台“行政院”的说法,是在预算总额不变的情况下,让更多企业受惠。换言之,台“行政院”所谓“扩大撑伞”,就是此项产业支持措施走的是“普惠”路线,强调雨露均霑 ,着重的是数量而非效果。看来,连企业较能实质有感的金融支持措施都聊备一格,更不用说支持措施中的降低行政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开拓多元市场这类形同喊口号的诉求。
美国对台课征32%的高关税,完全在台湾可承受范围之外,台湾该如何因应此埸风暴?吾人认为,在台当局方面,必须找出筹码来对美谈判,例如:1. 盘点目前未被列入世界贸易统计的对美国服务贸易逆差,告知美方台湾真实的对美贸易盈余其实远低于美方估计;2.以此为基础,承诺逐年降低对美贸易盈余;3. 盘点美国商会指出的台湾贸易壁垒,尽可能承诺消除;4. 盘点农产品进口状况,在不牺牲台湾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之前提下,尽可能扩大对美采购;5. 承诺不操纵汇率。相信这些承诺大致可符合美国需要。若美方要求台湾进一步在经济上“脱中”或“围中”,就必须坚持美方不应干预台湾的自主性。至于在厂商方面,虽然亚洲各国都被显著提高关税,但各国间还是有所差异,例如菲律宾只有17%、土耳其10%,这两国都有相对低廉和丰沛的劳动力,业者可以评估将生产流程的最后阶段转移到彼国,只要符合该国政府“原产地规定”,即可适用较低关税税率对美出口。此外,美洲许多国家对等关税都只有10%,企业也可以前往投资以转进美国市场。至于国际化能力较弱的台湾企业就必须自立自强,在产品升级下,要求美国进口商分摊部分关税,并分散到其他市场。
台当局对不同行业需对症下药
再进一步言,面对世界政经情势变化冲击台湾产业的生存,台当局必须对症下药,面对不同的问题,必须采取不同的处方。然而,台“行政院”所谓930亿元的产业支持方案,显然就是把新冠疫情期间的三挺政策~当局挺银行、银行挺企业、企业挺员工,当成万灵丹,重新包装后复制贴上,面对疫情和关税战两种截然不同的问题,台“行政院”还是坚守一套药方走天下的对策。更不用说美国关税政策仅是后续全球经贸难题的开端,以台湾32%税率来说,厂商成本等于加重3分之1,势必冲击企业生存;再者,若大陆、欧洲对美祭出反制关税,台湾因是外贸导向的小型经济体,在一群大象打架的关税壁垒中,稍不慎即可能被误踩重伤。殊不知 ,在台湾很多出口导向的制造业,毛利率只有10%,不论关税15%、20%,对中小型企业来说,根本“玩不起”,因此台湾产业堪称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台“行政院”930亿元的资金挹注恐远远不够。再者,由于台对美贸易顺差金额很大,即使台美关税谈判,若最后能落在20%,已算是很好的结果,但很多出口导向的制造业毛利本来就少,不仅中小型企业难以因应,部分规模较大的制造业因南向政策,如今越南面临46%更高关税,且台湾对大陆出口占比超过31.7%,整个产业供应链如骨牌效应受到冲击,无薪假、失业率紧接而来,关税战后续还会冲击台湾的消费及内需产业。
尤有甚者,在这样的世界趋势下,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台湾产业将何去何从?台湾约16万家制造业中小型企业,僱用约200万员工。面对美国关税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他们面对风险的能力远不如大企业与高科技产业,更不具备赴美设厂的能力,对于美国的高关税,除了分散市场外,如无台当局补贴或辅导外,就只有关门歇业一途。即使大中型企业,面对高昂的设厂成本与人事负担,除了石化等少数产业外,多数都还在观望,可能被迫减少美国市场占比,开始学习“没有美国”的世界贸易。留在台湾的企业已经如此,更别提在大陆深耕多年的数万家台商,必须更依赖大陆市场,可见赖清德“脱中入北”的号召有些不切实际。往昔几年台湾产业再怎么分散市场,大陆占台湾出口比重还是有2成多,对于台湾的繁荣发展仍有重大贡献,台湾不应、也不可能与大陆脱钩。事实上,不少台湾企业已经做出调整,根据市场就近设立生产链,大陆绝对是他们布局的一环。即使是美国企业如苹果,也不可能将生产链搬回美国。台当局就算不能为企业开生路,也不能如盲人般引路。有云,鸡蛋不要全放在一个篮子里,更何况是一个不太牢靠的篮子。
台美谈判目标很关键
台涉外部门负责人林佳龙4月21日赴台立法机构报告,提及台美已建立渠道,并进行程序谘商。行政体系有责任深思熟虑设定谈判目标,决定台方要谈哪些议题,而不是任由美方设定谈判议题。此次在特朗普的关税攻势下,美方再提农产品,台湾之前没设定自己的目标,以对手的企图当作自己的目标,现在仍是,枉费了在农产品一项台湾其实有筹码。美国农产品销台是台湾农产品销美的4倍,如此重大的的差距,竟然在台美双方互动中没发挥作用,只见台湾一再让步。其实,台湾对美谈判的筹码不只农产品,电影未尝不可拿来虚张声势。2023年美国电影在台湾票房约30亿元,美国片在日本也不过约45亿元,这还不包括电影所带来的品牌商品,当大陆抛出限制美国电影数额时,台湾完全没此声音也太奇怪了。其实可以运用世界贸易的文化保留原则,美国电影在台票房占了台湾整体的一半,这么高的比例正可用保护台湾文化为正当理由,援引文化保留原则,并强调台美文化经济规模不对等,作为台湾的筹码。再者,先谈未必有利,谈判讲先易后难。台湾若能摆在后面谈,让那些态度较硬的加拿大、日本等国谈了,台湾再上,他国谈出来的条件可以作为台湾的筹码,可惜现在台湾的姿态却是急着把自己送上美国的砧板。尤其台湾把自己送上门,还是急急地送上门,竟然担心对方不开门?说穿了,台美谈判,谈判目标才是关键。
总之,危机就是转机,特朗普关税战可能是台湾经济再次升级的关键,台当局和企业都要好好把握。特朗普关税战的冲击目前还难以估量,除了进出口厂商,股汇市乃至于房市也都笼罩在关税风波的阴霾下,面对可能倾盆而至的大雨,台“行政院”除了要扩大对产业撑伞,还必须有更多的准备,甚至是提供橡皮艇,才有办法真正“接住”台湾的厂商和企业,以免被特朗普的关税暴雨淹没。最后,台美关税要谈判,在策略和方法上,赖清德一开始就将底牌全部亮出,美国见猎心喜,筹码就一直往上加,其实跟特朗普政府团队谈判,先露底牌十分不智。而且台湾的底气盘子不厚,千万不要去抢谈判的“头香”,否则就会沦为特朗普的“软柿子”。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作者:潘锡堂 台湾辅仁大学两岸关系学暨国际关系学教授、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协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