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百色一位年轻妈妈背着婴儿在校门口执勤的照片引发热议。烈日下,她一手抱着襁褓中的孩子,一手举着警示牌疏导交通。视频被传到网上后,舆论迅速分成了两派:有人痛批学校“甩锅”,指责教育局让家长当免费劳动力;也有人认为这是家校协作的积极尝试。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护学岗的制度困境,更是家校责任边界模糊的深层矛盾。


护学岗的存在,本质上属于家校协作的“自选动作”。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学校安全责任范围限于“校园”,且主要针对校内安全管理。学生上下学途中的安全,依法应由家长履行监护职责。现实中,交警部门维持校外交通秩序属于公共服务范畴,学校主动组织家长参与护学岗,实际上是额外承担了社会协调职能。这种情况下,家长若只享受学校提供的“超纲服务”,却拒绝参与其中,显然有悖权利义务对等原则。


但问题在于,当“自愿参与”变成“软性摊派”,家校协作就容易变味。一位家长坦言:“家委会在群里排班时,谁好意思拒绝?不去怕老师对孩子有看法,请假又要被扣工资。”这种“被自愿”现象,让原本的公益行为掺杂了无奈。

争议的本质,是家校双方对“责任延伸”的认知错位。家长依法负有校外监护责任,学校无权强制要求参与护学岗,但反过来说,当学校自愿延伸服务范围时,家长也应给予必要理解配合。就像小区物业原本只需管理大门内的公共区域,若主动帮业主维护小区外街道卫生,居民自然不该指责物业“多管闲事”。


事实上,护学岗的运作模式并非无解难题。在邻国日本,“PTA(家长教师协会)护学岗”已有数十年历史。家长每学期只需轮值1-2次,学校不仅提供反光背心、指挥棒等专业装备,还会针对带娃家长调整执勤时段。这些经验表明,当制度设计足够人性化,家校社三方完全能找到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回到国内现实,解决问题的关键或许在于细化规则。例如明确每班次执勤人数上限,避免出现“一人带娃站岗”的窘境;建立家长志愿者信息库,标注“哺乳期”“单亲家庭”等特殊情况;对于确实无法参与的家长,可用安全教育讲座、校园开放日等其他形式替代。北京市某小学就尝试引入“执勤积分制”,家长每学期完成10分即可,执勤1次积3分,参加家长会积2分,给足选择空间。

在江苏南京,有学校将护学岗与“家长职业体验”结合,医生爸爸执勤时科普急救知识,交警妈妈示范交通手势,既保障安全又增进亲子互动。浙江杭州某小学联合社区,由社工、物业保安组成“护学联盟”,家长每月只需参与1次。这些创新案例证明,只要用心设计,护学岗完全可以成为家校关系的“润滑剂”。


说到底,教育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学校若把家长当“工具人”,自然引发抵触;家长若将校园安全视为“与己无关”,也会错失参与孩子成长的机会,同时给孩子树立公共责任与己无关的坏榜样。舆论场上,媒体不应只聚焦极端个案,渲染家长悲情,而应引导家长理解支持共治理念,承担必要的支持义务。

护学岗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是家校协作的诚意与智慧。与其争论“该谁背锅”,不如共同思考:如何让执勤时间更灵活?怎样给特殊家庭更多关怀?能否引入社会力量补充人手?

你还认为,家长参加护学岗,是被自愿吗?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