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迫使对方服从我方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而胜利往往只是短暂的喘息。”战争从未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安宁,印巴之间的冲突便是最好的例证。当地时间5月10日,印巴宣布全面停火,然而48小时后,印度总理莫迪却对着全国14亿人发表讲话,坚称印度是这场冲突的赢家。这一表态不仅与巴基斯坦的观点针锋相对,也让外界对这场冲突的真实结果充满了疑惑。

停火协议的背后:各取所需的暂时妥协

印巴之间的这场冲突并非毫无预兆。自5月7日起,印度以“反恐”为名,发起了代号为“朱砂”的军事行动,出动40余架战机携带空地导弹,对巴基斯坦进行轰炸。据人民日报海外网报道,这次轰炸造成了巴基斯坦至少31人死亡、57人受伤。随后,巴基斯坦进行了强有力的回击,击落了印军至少5架战机,其中包括3架“阵风”战斗机。双方军事对峙不断升级,战火一度笼罩在克什米尔地区的上空。



“阵风”战斗机(资料图)

然而,战争的残酷让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地时间5月10日,印度对巴基斯坦伯拉力空军基地发动巡航导弹袭击,造成巴基斯坦第53预警机中队指挥官乌斯曼·优素福和4名战友牺牲。

这一事件成为了冲突的转折点,激起了巴基斯坦军民的愤怒。巴基斯坦随即发动了名为“铜墙铁壁”的报复行动,不仅打死了印方克什米尔地区的一位官员,还摧毁了印度的一套S-400防空系统。网络攻击更是导致印度近70%的电网瘫痪,在空战过程中,巴基斯坦再次击落了一架印军“阵风”战机。再加上此前巴基斯坦炸掉了印军第12步兵旅总部,印方的牺牲人数上升至百人以上。

此时的印度开始有些扛不住了。印方意识到继续战争可能会让局势更加不可控,于是表态将对巴基斯坦发动对等报复,但并不想将战事升级。而巴基斯坦在回应中表示,所有军事行动都是为了反击,若印度不将战事升级,巴方也不升级。双方都没有升级冲突的动机,于是很快达成了停火协议。



莫迪(资料图)

莫迪的“胜利宣言”:强硬表态背后的矛盾逻辑

在停火协议达成48小时后,莫迪于5月13日对着全国14亿印度人发表讲话。他在讲话中坚称印度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并宣称要庆祝10天,仿佛印巴之间从未发生过激烈的冲突。莫迪表示,印度只是“暂停”了军事行动,如果未来还有恐怖袭击发生,印度将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报复”。他强调,巴基斯坦向国际社会寻求缓和局势是印军直捣黄龙,攻击了巴基斯坦的心脏地带,随后巴方口风变软,印度才考虑接受停火。

莫迪还声称,印军通过这次打击“恐怖主义”的斗争,开辟了“新路线、新标准、新常态”,“新常态”一词释放出强烈的信号。他强调,印度的军事打击行动让巴方“吃惊不已”。然而,印度方面的说法与事实存在诸多矛盾。尽管印度宣称取得了重大战果,但在具体细节上却闪烁其词。印度空军中将巴蒂承认损失是战争的一部分,保证飞行员安全归来,却拒绝透露印军损失情况,称印军打下几架巴方飞机但因残骸不在印境内未获得,还强调印军的工作是打击目标,而不是清点伤亡人数。这显然无法让人信服,印军在空战中的真实损失情况究竟如何,恐怕只有印度军方自己清楚。



莫迪(资料图)

印巴交锋真相:究竟谁是赢家?

在这场冲突中,双方都有一定的战果和损失。军事上,印度虽然发动了大规模空袭,但未能摧毁巴方关键目标,还损失了至少一架阵风战机(巴方宣称),多架战机受损。而巴基斯坦成功拦截大部分导弹,击落印军战机并摧毁S-400系统,网络攻击还导致印度大量电网瘫痪,反制能力得到国际关注。

从政治和舆论角度看,印巴也有不同的收获。印度国内,莫迪政府借停火大肆进行“爱国宣传”,试图巩固支持率,转移民众对军事失利的质疑。而巴基斯坦则通过飞行员葬礼等行动,强调和平价值,向国际社会展示“以斗争换稳定”的立场,赢得了部分国际舆论的同情。

然而,对于两国的17亿民众来说,这场冲突没有赢家。5月11日,巴基斯坦为在冲突中牺牲的乌斯曼·优素福举行葬礼,巴总理谢里夫亲自参加。葬礼的肃穆气氛与莫迪的“胜利演讲”形成鲜明对比,也在提醒着人们,战争会给无数家庭带来伤痛。莫迪在停火后依然坚称胜利,进行“丧事喜办”,这种态度不仅忽视了民众的感受,也让人们对印度的国际形象产生质疑。停火协议只是暂时的,若不解决克什米尔等核心问题,印巴之间的和平只是短暂的喘息。未来,双方能否通过对话真正解决争端,才是决定这场冲突最终走向的关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