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华侨爱国主义简史
古代匾额之美,在雕饰、在书法、在词藻、在内涵,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意。而对历史学人或历史观察者来说,匾额还有一大功能——而且是其他历史物件难以替代的一面——那就是记录历史的足迹或特定时代的印记!
下面这块题写于民国四年(1915)的【教子爱国】匾,看似普通,年代也不算久远,但从中却可回眸20世纪华侨爱国主义的历史浪潮。
前匾题匾人为福建永春县知事王震丰,从历史视角看其人并无显眼之处,但他的题词读之令人感慨万千:匾文以“教子爱国”四字授予侨商颜淇之母余氏,以为褒奖。
由前匾推之,不难想象:自古以来福建泉州就是盛产华侨之地,在明清二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下南洋或前往其他海外之地讨生活;而永春作为泉州的下辖县,华侨数量绝不在少数。进一步推之,由县官老爷题匾赞颂侨商之母“教子爱国”,显见在民国初期,华侨群体的爱国主义倾向已渐成风尚。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场景
我们先向前追溯,在明清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遑论更早)里,封建时期的中国社会并无国籍的概念,闽粤浙鲁等省份沿海地区的民众去往海外讨生活,往往不得不选择在所在国落地生根:因为受明清朝代无国籍管理办法限制,外出华侨一旦在当地结婚生子,就很难携家带口回到国内了;同样因为无国籍制度,外出华侨对明清封建王朝也难以持续抱有母国情怀。
1909年,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中国人终于在法律层面有了国籍概念和相关管理制度。该条例规定,凡在海外的侨民,只要父系家族中还有中国籍成员——通俗地说就是老家还有人,那么该海外侨民就算是中国人——即便他们在海外已经有了他国国籍。从那以后,海外华侨逐渐兴起了爱国的热情!
短短两年后,清朝覆灭了。1912年,北洋政府颁发的《中华民国国籍法》,延续了《大清国籍条例》的核心政策。因此,双重国籍承认办法,存在于整个民国时期。加之受三民主义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身在各国的华侨对中国的未来燃起希望,从而掀起了一阵阵爱国主义浪潮!
南洋华侨老照片
在20世纪初期的历史语境下叙说海外华侨的爱国主义,绝非空洞的口号之谈或无关时代痛痒的政治装饰。实际上,正是发端于这一时期的华侨爱国风尚,逐渐炼成了一道道华侨报国、救国的钢铁洪流,并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走向!
在这战乱与变革的时期,海外华侨以赤子之心投身于祖国救亡图存与建设事业,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他们的爱国事迹涵盖经济支持、武装抗争、教育兴国、促进统一等多个维度,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
孙中山和海外华侨在一起
以孙中山投身革命为例,他早年的革命经费主要来自于海外华侨和商人捐助,譬如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早在1911年就筹了五万元接济孙中山先生。可以说,没有华侨的资助,就没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革命。
以实业救国,是20世纪华侨爱国主义的主要呈现方式。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陈嘉庚领导“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三年内募集善款约4亿国币,并组织华侨认购国债、捐赠药品、卡车等物资,不计其数。
老照片:南侨总会成立大会
也有很多华侨青年放弃海外生活,回国投身战场。如广东台山籍华侨飞行员黄毓全,在1932年淞沪空战中击落数架日机后殉国,成为首位牺牲的空军烈士;陈瑞钿在抗战中击落8架敌机,三次跳伞生还,被誉为“中华战鹰”。又如广东潮州籍华侨杨仰仁、许英等人加入东江抗日游击队,多次参与战斗直至牺牲。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毋庸置疑,在20世纪海外华侨爱国史上,陈嘉庚是一个最响亮也最伟大的名字。
陈嘉庚是福建泉州同安县集美社(今厦门集美)人,他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开始下南洋,在新加坡创业、发展壮大,涉足行业含食品、橡胶、金融、航运、报纸等,成为富甲一方的华侨巨贾。
他从来没有断绝过跟祖国的联系,总是把做生意赚来的钱拿回中国做公益:办教育、资助革命、资助抗日等。他一生六出新加坡,赚到钱就回国办学——先后创办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每遇资金告急,就出洋新加坡继续创业、做生意,筹措资金等,然后再接济国内之所需。
最令人感佩的是陈嘉庚在捐资抗日中的表现:他先后个人出资捐助了100架战斗机,汽车、坦克等难计其数,总共为抗战捐献家产达15亿元。此外他作为南洋华侨领袖,号召华侨捐款、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助力国内抗战,贡献之大,难以估量。他号召组建的3000人运输队——史称“南洋华侨机工队”,守住了中国西南抗战交通的生命线。
老照片:南侨机工队
陈嘉庚本是蒋介石的座上宾,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与黑暗,让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他在1940年亲身前往延安,那里的所见所闻,促使他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爱国主义热情,全部投向了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作为最杰出的爱国华侨,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极大礼遇。1950年,陈嘉庚结束海外华侨的生活,回国定居,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59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陈嘉庚的一生足迹,从来没有偏离过爱国的轨道;为了国家,他散尽家财,数以亿万计。与此同时,他几十年如一日,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衣服、袜子打满了补丁,晚年规定自己的伙食费每天仅五角钱。
陈嘉庚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华侨爱国的典范,是全球华人团结的象征。毛主席赞誉陈嘉庚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此言不谬也。
行文至此,笔者想起了一位活跃于新中国成立前后,21世纪初年仍健在的爱国华侨黄仲咸。这位从泉州南安走出去的印尼华侨,其人生轨迹和爱国哲学,在我看来全然传承于陈嘉庚。
老照片:青年黄仲咸和妻子
黄仲咸早年出洋印尼创业打拼,涉足行业含农业、航运业、纺织业、造纸业、银行业、房地产等,攒下亿万身家。其间他几十年如一日,散尽万金,在国内资助医疗、教育事业。晚年更是回国定居,专心助学。
其中,我的家乡福建省武平县,就在黄仲咸的助学范围,受过黄仲咸资助的武平学子不在少数。这就是为什么,笔者对黄仲咸这个名字记忆深刻。热心教育公益,是黄仲咸作为一个华侨,在和平时代的爱国方式。
晚年黄仲咸
说一千道一万,20世纪海外华侨的爱国主义浪潮,实是不可磨灭的历史正能量。值此中美关税战愈演愈烈、大有经济脱钩架势的当下形势,爱国华侨的事迹,对于今天身在国内的中国人,以及在海外打拼的华侨同胞,大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