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巴拉巴拉吧,《水生生物学报》,杭州农业与科技,《河北渔业》。

河南一河道鲫鱼大爆发

5月8日,IP地址为广东的博主@巴拉巴拉吧发布了一则视频,视频的配文简单且直抒胸臆:“好多好多鱼!”需要提前说清楚的是,这个视频并不是博主自己拍的,而是博主的一个姐姐在河南驻马店拍摄的,博主在评论区有进行了解释。

视频拍摄的地方是某河道的临水坡。临水坡是一种水利设施,大家肯定都知道的,指的是指堤坝、护岸等工程中面向水体的一侧斜坡,它是水工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承担着抵御水流冲刷、波浪侵蚀、水位变化造成的影响。



这种设施对人类来说很好用,对鱼类来说可能就是烦人的阻隔了。

视频场景非常的梦幻,非常的摄人心魄!只见数不尽散着银光的鲫鱼在临水坡上挣扎跳动,虽然体型都不大,但是看到它们就感觉已经喝到了奶白色的鱼汤。这个临水坡上长满了植物,这些鲫鱼就是因此找到支点才能没被雨水冲走的。在这些植物的配合下,这个场景也有点像是一个很大的生态缸。



这个场景估计谁看了都会眼馋,反正我是真的非常眼馋,给我一把小凳子,我真的可以坐着看一天。



网友们很默契都以“做梦”为主题发表了评论,完全可以理解,这个画面我想来想去,总是想用“梦幻”来形容。



更多的网友则是想方设法的想要知道地点,其实大部分人也是来玩梗一下,倒不是真的会到现场去。有个网友直接发了张跪下的表情包,态度一级棒。还有个网友说了一个我以前没看过的新梗,怪夸张的,就下图第二条。



对此,博主统一回复了,她表示大家不用问了,不是她不愿意分享地址,而是因为现在去已经不会有这样的盛况了,她认为是天气原因导致的。自己就是随便一发,没想到会吸引了12万点赞,而且这个视频其实是她姐姐在河南驻马店拍的,不是博主IP所在的广东。



不得不分享一下评论区唯一的文化人的回复,这位网友表示:“'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 '第一次这么形象的见到了。”



好了,正文结束,那么接下来就是经典的分析原因环节了。

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

首先很有可能就是繁殖需求了。

有人可能会说:“不是说三月鲫不要抓吗?鲫鱼的繁殖期不是3月份吗?”其实很多动物的繁殖期都不是那么固定的,它们大部分都是根据环境的情况来定的,你看像鲫鱼,鲫鱼是春季产卵型鱼类,通常在水温稳定在14℃以上时开始繁殖,而各地的温度都不同,因此具体时间就会因地域差异而不同。



南方地区升温比较快,一般繁殖期在3月下旬至5月为主,有些地区甚至在2月底就开始了;北方地区一般在4月中旬到6月。

总之,水温回升时,鲫鱼就进入繁殖高峰期了。临水坡的水流较为湍急,溶氧量会高于静水区,这对鱼卵的发育至关重要,因为充足的氧气能加速胚胎代谢,提高孵化率。而且视频中的临水坡有很多植物,能给鱼卵提供天然的附着点,避免被水流冲散。至于视频是否真的是繁殖,这不好说,因为还有很多其他可能性。



也有可能是临水坡区域的食物资源比较丰富,这是很合理的,因为水流在陡坡处因地形突变产生紊流,上游冲刷下来的有机碎屑、昆虫幼虫和藻类在此处沉降,形成天然的大食堂。而鲫鱼是非常不挑食的,各种能入嘴的,它们基本上都不会嫌弃,所以聚在这些区域集群摄食并不是没有可能。



有时候温度上升太快或者是大雨之后,环境的压力就出现了,鲫鱼为了应对这些情况,就会找一些“生存避难所”。如果是突然的升温,可能会让水中的溶氧量骤降,而陡坡我们上面说过了,这里的溶氧量会高于静水区,所以鲫鱼就来避难了。如果是突然大雨了,河道水量增加后,水流就会变得湍急,可能会让鲫鱼有点难以承受,它们就会前往流速较慢的区域,陡坡虽然比寻常的静水区流速大,但是比大雨后的河道慢多了,因为上面有很多植物和硬质基岩能减速。



还有可能是水中出现了强悍的肉食性鱼类,比如黑鱼、鳜鱼等等,为了躲避这些猎食者,鲫鱼群就向着陡坡移动避险。

具体是啥原因,光看个视频还真不好说,没准跟这些原因都有点关系,不过只要不是有人在水里倒了什么怪东西,那应该都是正常的情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