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打起来了,又停火了,这背后肯定有国家做了不少事。战场上刀光剑影,战场外的外交斡旋同样勾心斗角,巴基斯坦在停火后感谢了很多国家,重点感谢中国,还提到法国、阿联酋等国的斡旋作用,甚至专门拎出美国,说它“参与了外交努力”。但印度呢?新德里方面绝口不提中国,却也反常地没有提美国。这就很有意思了。
犹记得当初停火消息刚出来的时候,特朗普立刻跳出来邀功。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真实社交”上高调宣布,印巴停火是“美国彻夜调停”的结果,还说自己“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很快,印度方面直接打脸,强调停火是印巴两国直接谈成的,跟美国没关系,莫迪刚刚发表的讲话,也只字不提美国。巴基斯坦虽然承认美国参与了斡旋,但措辞微妙,没有像感谢中国那样热情。
这说明什么?美国可能确实在背后做了一些事,但未必光彩。特朗普突然高调介入,主要是为了刷外交政绩。但印度为什么坚决否认美国的作用?专家认为,这背后有两个原因:一是印度不想让外界觉得自己听美国的话,它要维持“独立大国”的形象;二是跟印度开战的动机有关。
这次印巴冲突爆发的时间点很微妙。印度和美国刚刚结束一轮关税谈判,想重新争取美国的让步。但特朗普政府态度强硬,印度觉得自己被轻视了。
于是莫迪想出了一个“妙招”:打巴基斯坦。
在印度的逻辑里,巴基斯坦是中国的“小弟”,打了巴基斯坦就等于打了中国。如果印度能展示出“能打败中国”的能力,美国就会高看印度一眼,觉得它有“统战价值”,然后主动拉拢,在贸易谈判中让步,进而奠定印度在南方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一举压过中国。
这种思维模式很印度:自我感觉良好,喜欢用想象力判断国际局势。莫迪政府可能真觉得,只要在克什米尔搞点大动作,美国就会屁颠屁颠跑过来求合作。过去几年,美国一直把印度当做“印太战略”的核心盟友,甚至给了它北约盟友级别的军事合作待遇。印度可能觉得,自己在美国眼里比巴基斯坦重要得多,只要稍微展示一下肌肉,美国就会妥协。
可惜,现实没按印度的剧本走。巴基斯坦根本没怂,印度军队的表现也堪称灾难,从法国高价买的“阵风”战机被巴军击落,以色列的无人机被打下几十架;巴军发动反击,战斗机进入印度领空执行轰炸,印军竟然不敢派战斗机起飞迎战;莫迪的豪赌,彻底玩砸了。
但是仗打输了,面子不能丢。印度现在只能“丧事喜办”,对外宣称“达成了战略目标”,对内疯狂宣传“英勇战绩”。莫迪的支持率已经因为经济下滑跌了12个百分点,如果再承认军事失败,他的政治生涯可能直接终结。
问题是,印度可以骗自己的民众,但骗不了其他国家。印度这次冲突让全世界看清了两件事:第一,印度的军事实力远不如它吹嘘的那么强;第二,它的外交策略充满投机性,既想靠美国撑腰,又不想被当成小弟。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最终只会让印度里外不是人。
印度的问题在于,它总想用一场豪赌来证明自己的“大国地位”,却从不认真解决内部问题。经济增速从6.7%跌到5.2%,卢比汇率创历史新低,国内民族矛盾激化。但莫迪政府依然沉迷于地缘博弈,以为靠军事冒险就能扭转颓势。
它想靠美国压制中国,结果美国只是把它当棋子;它想用军事行动展示实力,结果被巴基斯坦反杀;莫迪赌上了国运,结果输得彻底。如果印度继续这样下去,就不要再想“有声有色大国”了,它只会沦为国际社会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