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岸英同志刚出国不久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是不是和彭老总没尽到责任有关? 如果您不派毛岸英同志到朝鲜战场上,我看他是不会牺牲的。 ”
毛主席听后坚定的说:“不能这样说, 岸英的牺牲,责任完全在美帝国主义身上。 彭老总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不能去责怪他......。”
1954年,毛主席和一位党外好友就当年的抗美援朝谈了很久,而他和好友说的这些敏感的话,他从未和任何人谈论过。
即便有人谈及此事,主席的回应也那么地轻描淡写,似乎这成了主席心中过不去的一道坎。
可人心毕竟是肉长的,儿子作为志愿军战士,长眠于朝鲜战场,想到这,夜深人静之时,主席望着周围的一切,只能无奈地点燃一根又一根烟。
那么,从不主动说起岸英牺牲事情的主席,却和一位周姓人士倾诉过心中的酸楚。
这位好友究竟是谁?他和主席又有怎样的交情?
多年挚友——笑看青年深情事
毛主席和周总理带领全国人民走向胜利的故事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谈及周姓朋友,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周总理。
可毛主席深知周总理工作事务之繁忙,他不忍心再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倾诉给周总理。
周姓圈外人士,其实是主席一位患难与共多年的挚友——周士钊。
周士钊
相比起毛主席和周总理二人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壮举,虽然周士钊并未谱写过如此波澜壮阔的诗篇,但纵观其一生,对革命事业也作出了不朽之贡献。
说起二人的交情,那可得追溯到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时期了。
1914年,湖南四师并入湖南一师,这一改动为毛主席和周士钊的相识奠定了基础,二人分到同一班级,又都着迷于诗歌,经常携手同行,诗歌相和。
四排右二为毛泽东,五排右一为周世钊
毛主席和蔡和森准备创办新民学会,情况万分艰难,筹办过程举步维艰,周士钊似乎看出主席的心事,二人对视无言,为了支持毛主席的事业,周士钊冒着极大地风险,成为了新民学会的第一批会员,可谓雪中送炭。
毛主席就像是水深火热之中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阶梯,深深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以刚正不阿之气,卓越胆识和才干,为他人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工人阶级惨遭剥削压迫,既然没有枪杆子,为何不拿起笔杆子奋起反抗?
于是组织创办工人夜校,无人可用之际,周士钊又出现在了主席身边,出任夜校管理员,二人携手互助,棘手难题迎刃而解,夜校又迎来了曙光……
二人志趣相投,又有抱负和远见,他们决心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可出于种种原因,毛主席还是留了下来。
周士钊十分不解,而主席也在回信中耐心地给出解释:
“其实,求学并没有什么“必须前往”的地方,出国深造对很多人来讲,始终是一个“谜”。从清末算起,中国出洋留学的人足足有数十万人,但很多人回来仍旧感到迷茫,大有可为者实在太少。所以,我暂时不打算出国,留在国内研究各种学问。当前国内的情形,不能不加以实地调查研究,这层功夫,若是等到出洋回来之后做,恐怕有些困难,倒不如现在做了!”
毛主席的解释让周士钊茅塞顿开,他明白,毛主席有自己的想法,并已经做好了准备!
1920年6月,周士钊给毛主席寄去了一封信:
“吾兄平时素抱宏愿,此时有了机会,何不竭其口舌笔墨之劳,以求实现素心之十一?我等相知兄之诸人,皆愿兄离沪返湘,弟也是如此。”
二人相约湖南,各自为了理想开始不断奋斗。
毛主席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这些年来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经历,他终于得出了结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挽救中国,于是他改变了做教员的想法,投身革命活动。
而周士钊则留下来继续从事教育事业,让那些苦苦追寻生命灯塔的莘莘学子从混沌之中幡然醒悟,找到前进方向,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各自奋斗——寻救国救民之道
两个人踏上了不同的道路,各自的人生就像过了交点的交线一样,距离不断增大,可这两位友人,都尊重了对方的选择,并未因越来越少的相处时间而产生隔阂。
即便1927年主席一路南下,两人的交流愈发困难,但周士钊始终没有放弃尝试联系毛主席的念头,甚至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和主席写信交流。
1949年,周士钊已经成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代理校长,得知湖南解放的消息,周士钊联合他人一同向毛主席写去一封信,以示祝贺。
毛主席看后激动万分,立刻回应道:
“兄过去虽没有参加革命斗争,但教书就是有益于人民的。兄为一师校长,深庆得人,可见骏骨未凋,尚有生气。”
当下中国逐渐太平,这两位阔别多年的挚友,终于迎来了能够交流的机会。
在同主席来往的信件中,周士钊表达了自己入党的想法,可主席考虑问题,总是顾全大局、目光长远,他没有直接同意朋友的请求,几经思量,最终写了回信:
“当下的形势来看,我认为你最好不要入党。一方面,这能让你的工作更顺利一些,另一方面,你留在党外要比进入党内的作用大一些,你意下如何?”
周士钊深知主席的良苦用心,在主席的支持下,周士钊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还出任湖南省和的支部委员。
不得不感慨主席的高瞻远瞩,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趁着闲暇时光,周士钊开始自学马克思主义和列宁著作。
很快,内心当中就树立起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两人在往来的信件中也经常交流一些学习心得,并对新中国当下面对的各种问题进行探讨。
打开心扉——内心之结得以解
1950年11月25日,血腥惨烈的朝鲜战场,再次爆发战斗,穷凶极恶的美帝国主义在发现志愿军司令部后,立刻派遣轰炸机前往轰炸。
面对美军的突然袭击,志愿军战士只能奋起反抗,可一个在天上飞,一个在地面逃,若想形成有效反抗,简直难如登天。
等战士们反应过来后,爆炸声已经此起彼伏,可司令部中还有很多重要文件,这该如何是好!
千钧一发之际,毛岸英冲了出来,回到了最危险的地方,可不成想一枚炮弹从天而降,年仅28岁的安英同志,英勇就义了!
主席将悲痛埋藏心底,将内疚隐于心中,可每当深夜的时候,酸楚总会涌上心头,主席只能将所有的不舍和思念,寄托于枕巾上的泪水之中。
岸英在奔赴朝鲜战场之时,刚结婚没多久,他理解儿子的想法,也明白作为毛泽东的儿子,他必须迎难而上!
可如今岸英离自己远去,曾经的一幕幕又浮现在脑海当中,自己亏欠岸英的,实在是太多了!
儿时丧母的岸英,和弟弟流浪街头,风餐露宿,捡过垃圾,挑过扁担,卖过报纸,擦过桌子,能经历的一切苦难,岸英都经历了。
好不容易迎来父子团聚的机会,却只能接受组织安排,前往苏联,直至1946年,才回到了主席的身边。
算下来,岸英和主席相处的日子,实在少之又少,可主席却总将深沉的父爱,以一种无声的方式表达出来,不断影响着岸英,不断引导着岸英。
主席明白,身边友人大多身兼重任,自己一定不能在这个时间节点倒下,他只能收起眼中的泪水,安慰着身边的人。
他自己承受了太多,思来想去,或许只有周士钊,才能成为自己倾诉的对象吧!
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二人又迎来见面,周士钊感叹道:
“抗美援朝实在是一项壮举,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您当初作出抗美援朝的决定,虽然很多人不解,但如今看来,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决定!”
主席听后回应道:
“我们不能速战速决,因为作战装备赶不上美军,只能进行持久战。我们能获得最终的胜利,靠的还是战士们打不倒的精神和中朝人民的支持。诚然,抗美援朝战争让我们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这一战的胜利,让我们的国际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在看来,这一切是值得的!”
周士钊听到“代价”二字,心中一颤,一阵悲伤顿时涌上心头,他哽咽地说道:
“岸英也去了朝鲜,也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
一听到岸英的名字,主席眼角不免泛起泪花:
“不能这样说,岸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是为了保护祖国的安全,为世界和平事业作出的牺牲。确实,在我得知岸英牺牲的消息时,内心无比悲痛,可又为岸英感到骄傲,他是我的第一个孩子,我很喜欢他……”
而说起彭老总,主席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当时在为岸英同志的牺牲感到悲痛时,也有一部人将责任归咎到了彭老总身上,这件事也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于是在和周士钊谈话期间,主席也对这件事进行了说明。
“抗美援朝这个计划,当时就是我组织的,只有我的儿子到了战场,才能带动更多人去保家卫国!若我的儿子只做做表面工作,光在后方享清福,那我压根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人!”
主席缓了缓,随后接着说道:
“至于彭德怀同志,我从来没有责怪过他。岸英的牺牲,要怪只能怪美帝国主义,若不是他们发动战争,我们也不会有牺牲!”
主席的一番倾诉,让自己积压在心中的悲痛终于得到释放,主席紧皱许久的眉头,终于舒展了!和周士钊倾诉的日子里,主席的状态也明显有了改善。
1955年6月,主席前往湖南视察工作,当看到时任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的周士钊后,这对老友相视一笑,毛主席开口说道:
“好些日子没有到过湘江了,惇元兄可陪我一游。”
涨水的湘江看起来似乎有些危险,即便周士钊也劝说主席注意安全,但毛主席却笑着说道:
“怎么惇元兄也说起了这样的外行话!庄子还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也无力’,水越深,浮力越大,不更适合游泳嘛!”
说罢,主席来到江边,纵身一跃,中流击水,如鹰击长空,即便岸上的周士钊也不禁感慨主席雄风不减当年!
二人游完泳还去了趟岳麓山,看到健步如飞的主席,离别之后,周士钊顿时诗兴大起,挥笔写下——《七律·从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宫》:
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
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
南巡喜见升平乐,何用书生颂物华。
主席看到这封信,灵感顿生,挥笔又和了一首寄给了周士钊: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至赫曦台。
参考文献
百年潮:《毛泽东和周世钊谈抗美援朝战争》
党史文苑:《长岛人歌动地诗——毛泽东与周世钊》
书屋:《毛泽东和周世钊谈抗美援朝战争》
党史纵览:《伟人身边人细诉伟人身边事(六)——周世钊与老同学毛泽东的书信之交(上、下)》
党的文献:《“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毛泽东和周世钊谈抗美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