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公园里看到的竹林,其实不是树?在生物学上,它们和路边的狗尾巴草、田里的稻子是亲戚,只不过只能算是穿着“伪装服”的草。这种说法听起来有点离谱?别急,咱们慢慢聊。
竹子长得比很多树还高,它的秆子非常坚硬,能拿来做建材,叶子修长,风吹过能吹的沙沙响。可植物学家偏偏说它是草,不是树。这是因为竹子的“骨头”。树的茎秆靠形成层细胞分裂,能不断变粗,让年轮一圈圈往外去扩展生长。竹子呢?它的茎秆从笋尖冒头那天起,粗细就定死了。笋有多大,竹有多粗。没有形成层,没法长粗,这正是草的特征。
有人会说:不对啊,竹子明明能活几十年,比某些灌木寿命都长。但植物界的规则向来不按个头和年纪算账。竹子开花后整片枯死的这种习性,倒和水稻、小麦这些一年生草本植物更接近。只不过它是“草的逆袭”,能多活十几年。
竹鞭在地下织成的网络比地上更繁复。一条竹鞭能蔓延几公里,沿途冒出新笋,一片竹林可能全是同一株地下茎的“克隆体”。这样子繁殖方式和树林里种子落地生根相差甚远。你看到的参天竹海,本质是无数绿色吸管插在地下的巨型草丛。
竹子的叶脉也在偷偷报信。平行脉络是禾本科植物的身份证。树的叶片通常有跟蜘蛛网类似的网状脉。这个竹叶,和狗尾草的叶子血脉相通。
文化里我们总把竹子当君子,赋予它虚心、有节的品格。然而,在植物学家的眼中,更多的是着眼细胞结构与生长逻辑。这种反差挺有意思的。竹子教会我们的,或许正是万物分类没那么简单。你觉得竹子该算树还是草?留言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