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中讲:“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人老了,身体渐渐走下坡路,性情也可能大变。
此时,有子女承欢膝下,尽心尽力孝顺,方能安享晚年。
可现实中,并非所有的老人,都能得到子女心甘情愿的赡养。
很多时候,不仅是子女自顾不暇,或是忘恩负义,也有父母自身的原因。
身上有以下这4种特质的人,往往会被子女争相奉养,有一个就是福,看看有你吗!
1、嘴上有门的老人
常言道:“小人手多,老人口多。”
很多人随着年纪的增长,话就变得多了起来。
尤其是对着子女,唠叨不断,干涉不停,整日说个没完。
小到生活习惯,大到夫妻相处、孙辈教育,都要说教过问。
甚至挑拨儿女婚姻关系、挑剔儿女种种不是、和亲友邻居争执吵架……
不仅容易让人感到心力交瘁,家庭中许多矛盾和争执通常也因此而起。
有的父母,除了在家中滔滔不绝,还在外面逢人就说子女的私事。
子女的真实收入、未来规划、感情经历……闹得人尽皆知,成为别人的谈资。
最后,子女的形象口碑受损,麻烦是非上门,恨不得与父母避而远之。
而那些嘴上有门的父母,尊重子女的隐私,放手子女的生活。
明白儿孙自有儿孙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轻易不插手,轻易不发言。
只在关键时刻给予中肯建议,子女既能得清净,也能受教益,自然对父母孝心有加。
2、兜里有钱的老人
唐代诗人王梵志写道:“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
兜里有钱,出手阔绰,家中的妻儿都显得十分殷勤。
人心势利,处处有现实的考量,父母子女间也不例外。
好比父母往往更偏爱有出息的子女,而子女也更亲近有钱的父母。
如果老人手里有存款、月月有退休金,日常支出都能靠自己承担。
哪怕身体不佳、生病住院,需要大笔开销时,亦无需子女一肩扛起。
甚至子女捉襟见肘时,还能得到一些资助帮扶,子女岂能不愿主动养老。
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赚钱更是难上加难。
若老人身无分文,一心指望子女,子女就算孝顺,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纵使子女毫无怨言,时间一长,他们的另一半也定然怨言丛生,为养老事争执不休。
所以,要努力赚钱,提前存钱,做一个兜里有钱的老人,才会被子女待见,活得更有底气。
3、脸上有笑的老人
傅玄《太子少傅箴》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你靠近什么人,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什么影响。
倘若家中父母,年纪越大,脾气越怪,成天摆脸色、诉怨言。
子女因此变得负能量满满,精神内耗不断,难免对父母避之不及。
但那些乐观向上、脸上有笑的老人,历过风雨,看得通透。
懂得活在当下,取悦自己,不为琐事所扰,不为难事所困。
让自己开心每一天的同时,还能传递给身边儿女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当儿女茫然时,他们会笑着开解,指点迷津,助力他们前行;
当儿女沮丧时,他们会笑着安慰,暖言鼓励,鼓励他们振作。
让孩子愈发坚强,教孩子保持微笑,无惧路途坎坷,不畏世间万难。
这样的老人,不只是生养子女的恩人,更是点拨子女的贵人。
为他们养老,子女必定乐意至极,还会将父母当成家里的宝,敬之重之。
4、心里有数的老人
《资治通鉴》有云:“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人老了如果真糊涂,事拎不清,人处不好,难免惹人嫌。
表面装聋作哑,内心世事洞明,这样的老人,才是家中的定海神针。
心里有数的老人,对养老生活规划清晰。
一是健康管理有方,会定期体检,坚持运动,控制饮食。
二是财物安排合理,不盲目投资,不大笔挥霍,量入为出。
自己过得有滋有味,子女也省力省心,对老人愈发亲近爱戴。
心里有数的老人,对家庭经营驾轻就熟。
虽有偏爱,但不偏私,对儿女们公平公正,努力一碗水端平。
如此,兄弟姐妹的情分历久弥新,也会一同为父母安享晚年不遗余力。
当晚辈之间产生矛盾龃龉时,还会充当和事佬的角色,使得家和万事兴。
心里有数的父母,清醒理智,在变老的路上,一路变好。
与子女相处舒服,让子女心生敬佩,必然会心甘情愿养老,一家人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