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法律开始质问良心-青岛大妈撞人事件反思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这些年,总有些案子让人心里发凉。从南京彭宇案那句“不是你撞的为什么扶”,到青岛老太太转身撞人却让路人赔七万,老百姓越来越看不懂:法律到底在保护好人,还是在给善良设陷阱?

想想2006年彭宇案,小伙子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诈,法官一句质问寒了天下人的心。那时候街边老人摔倒,围观群众先掏手机录像才敢救人。九年后的刘振智案更荒唐,大学生被围殴时反抗致人死伤,检察官竟在法庭上问“他们打你为什么不跑”。照这逻辑,挨打时必须像武侠片里轻功逃跑才算守法,反抗就是罪过?

到了今年青岛这个案子,荒诞升级了。老太太自己转身撞人,法院却发明了个“走路安全距离”。按这判决,以后出门得带把尺子量着走,保不齐前边大爷打个喷嚏,后边的人就得赔钱。更讽刺的是,判完案子法院自己都心虚,连夜删了宣传文章,像极了考试作弊被抓包的学生。

这些案子像串起来的鞭炮,每个炸响都在摧毁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彭宇案后民间流传“防火防盗防老人”,青岛案判决一出,网友戏称“以后走路得买第三者责任险”。当法律文书里的“安全距离”“注意义务”变成普通人听不懂的“天书”,司法就离老百姓越来越远。

河南女法官遇害的悲剧,给这串事件添了血色注脚。当法官都成了高危职业,说明司法这座天平已经锈迹斑斑。有人怪舆论煽动,可看看这些年的判决:扶人的被罚,反抗的被审,正常走路的要赔钱——老百姓怎能不寒心?法律本该是惩恶扬善的利器,现在却让好人活得提心吊胆。



这些案子里藏着同一个魔鬼:法律在死抠条文时,把人间常理弄丢了。南京法官用“逻辑推理”断案时,忘了人性本善;青岛判决盯着“安全距离”,看不见转身撞人有多突然。当法律文书里只剩下冷冰冰的术语,却容不下“公道自在人心”的常情,判决书就成了笑话集。

现在去问老百姓信不信法律,很多人会苦笑。他们记得彭宇扶人扶丢了几万块,记得刘振智反抗进了牢房,现在又看见青岛路人平白赔七万。这些案子像滚雪球,越滚越大,压垮的是司法公信力。法律再精妙,失了人心,终究是纸糊的招牌。

说到底,法律不该是悬在老百姓头上的刀,而该是守护良善的盾。当判决总让好人吃亏,让耍赖的得利,谁还愿意当好人?青岛海风里飘着的不仅是鱼腥味,还有司法信任破碎的锈味。要修补这些裂痕,或许该从最简单的道理开始:别让守法的人寒了心,别给无赖递刀捅善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