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学医的孩子其实就只有一类,得同时具备这四个条件。家里要是有高中生的家长,一定要好好看完。要是孩子真打算学医,第一个条件就是成绩必须好。咱们常说“一本以下无医学”,要是孩子分数在老高考一本线以下,或者新高考特控线以下,那可能就只能上民办院校,甚至是大专。这样一来,以后就业可能就只能去乡镇,或者一些民营医院。很多孩子和家长可能都不太愿意这样。

而且你会发现大学医学课程特别多。十一门课摞起来,差不多人一米七,书就有一米六那么厚。你想,要是孩子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让他从本科读到研究生,甚至读到博士,这条路可就太难走了。

所以我觉得,孩子要是想学医,第一个必备条件就是成绩得好,至少也得能上一个公办学校。在各个省份,老高考的话,大概要在一本线以上二三十分;新高考呢,大概在特控线以上十来分左右,这样学医就没什么大问题了。

第二个条件是什么呢?

学医是个需要长期坚持学习的过程,所以得有足够的情怀和热爱。好多家长说家里没人搞医学,孩子对学医也谈不上热爱。但我觉得啊,起码得对这个行业有所了解,知道它的好与不好,再判断自己将来要不要从事这行,一旦决定干了,就别半途而废。

特别是在医学领域,那些真正能有所成就、熬出头的人,当初肯定都是满怀情怀,有一颗救死扶伤的心。这样,当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这份初心就能支撑你度过那些艰难的黑暗时期。

第三个条件,我觉得是得足够勤奋。学医对情商和智商要求倒不是特别高,但一定要够勤奋。为啥这么说呢?

给你举个简单例子,医学的书特别厚,跟字典似的,有时候考试划重点都得划几十页甚至半本。因为给病人看病的时候,一种症状可能需要很多专业知识去佐证、判断病情。这就需要很强的记忆能力,得勤奋,还得能吃苦,这都是医学生必备的。

最后一点就是家庭因素。学医的周期确实很长,至少得8年。你要说“我就本科毕业,不考研”,那要是想去乡镇卫生院也就罢了。要是想进县级单位,要么读研,要么本科毕业去考规培,规培也得三年,算下来还是8年。要是想进三甲医院,那就得读博,至少得11年以上。

有些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这么长的周期就需要家里人给予支撑。辛辛苦苦读到30岁博士毕业,学工科的可能年收入都好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了,可医学生可能一年也就二三十万、三四十万。或者人家孩子都能打酱油了,自己还没结婚,家长肯定也着急。这种生活和经济上的压力,对有些家庭来说确实是个难题。所以家庭得考虑清楚这个因素。

我觉得成绩还是得排在第一位,还是那句话,先有成绩再有初心。要是一本以下,上了大专,就算再有初心也难办啊。大专毕业找工作,真的不太理想。当然,除非走定向,就像咱们国家很多农村地区、偏远地区缺医生,要是能接受的话,分数不高可以走高考提前批报定向,签个合同,定在那儿6年,上学都不用花钱,毕业直接就业,还给编制。

但要是本科5年加上定向6年,11年就过去了,不管男孩女孩都30岁了。那时候有份工作,父母肯定也不愿意孩子换了。所以大多数定向基本都在乡镇,而且一干就是很久。一旦定向几年后,就不是应届生了,再想从乡镇往更高级别的医院走,就很难了。

医院的调动可不是件容易事儿,最容易的还是上学期间通过提升学历来实现。所以啊,要是能接受走定向,那还相对可行。我觉得至少得保证能上本科,然后再有那份初心,这两者都得具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