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 圆
史先强(左一)、沈欣夫妇为村民送身份证。 刘 松摄(人民视觉)
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启程,一路向北,1200多公里的漫漫旅途,途经繁华都市、广袤田野与连绵山脉,最终抵达位于黑龙江源头的漠河市洛古河村。这里是国界边的宁静角落,也是大兴安岭边境管理支队北极边境派出所三级警长史先强和身为辅警的妻子沈欣坚守的地方。作为边境民警,史先强获授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
早上8点半,史先强和妻子走向中俄界江黑龙江。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883航标处。抵达后,史先强蹲下检查监控设备,他拧紧支架螺丝:“开江期总有人捞鱼,前阵子刚劝返几个渔民。”
巡边路上,沈欣指着江心一处:“看,去年冬天我就是在那儿摔的。”冰排间暗流翻涌,隐约可见冰层下的泥沙。她搓了搓手掌,仿佛又触到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第一次巡江时,风像刀子割脸,眼泪刚掉出来就冻成冰碴,顺着下巴往下掉。”沈欣说。
洛古河村位置偏远,被称为中国的“高寒禁区”,全年无霜期仅有80天左右。
44公里长的边境线,是夫妻俩每日的“必打卡”地。冬季巡逻时他俩总满面霜花,大家叫他们“霜花夫妻”。
上午9点,史先强拎着工具箱走进村民张秀芹家。老人正在院子里侍弄刚发芽的菜苗。“小史,快来看看我这辣椒苗长得咋样?”“苗儿挺壮实,等再过半个月就能移栽了。”两人一问一答间,史先强帮老人检查完了厨房的燃气管道。
9点30分,史先强为村民黄文斌送去新办理的户口簿。“这里离派出所90多公里,村民办理落户,来回的路费、食宿费加起来,成本不低。”史先强说。为减少群众负担,史先强主动帮大伙儿跑腿,准备材料,取送证件。
当天,从检查燃气到维修牛棚,从处理邻里纠纷到解决基础设施问题,史先强从早上一直忙到下午5点。
“工作时我是民警小史,生活中他们是我的叔叔婶婶。”史先强说,他们是群众也是家人。这些年的朝夕相处,史先强大事小情从不推辞,慢慢走进了村民心里,村民对他越发信任和支持。
为了让村民富起来,史先强与村党支部等一起推动养鸡场、啤酒厂项目,并利用洛古河村位于黑龙江源头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入户走访时,史先强积极向村民宣传政策,推动农家乐建设。“在小史的一再劝说下,我成了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好的时候一年能挣10多万元。”村民于乐水说。村里陆续建起了10多家农家乐。
为营造有利于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史先强主动在村子的显眼处张贴治安提示标语,提醒游客避免出现越界情况,并在业余时间加强学习治安管理知识,以处理突发状况。
“虽然工作量增加了,但看到大家生活越来越好,一切都值得。”史先强说。
警务室里,记者看到史先强珍藏起来的一个小箱子,里面存放着一件件“宝贝”:鲜艳的围巾、信件、军绿色的手套……每一件“宝贝”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河南省安阳市一对90多岁的老夫妻看到史先强的事迹报道后,深受感动,亲手为他织了红色的围巾,让儿子代为邮寄到警务室,还附上了一封饱含深情的信,信中表达了对史先强夫妻坚守岗位的敬佩与感激。
“这些物件是群众对我工作的肯定与鼓励,我将不负群众的信任,坚守岗位,始终做群众的贴心人。”史先强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5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