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四月十八是吉林城娘娘庙会日。在传统文化中,庙会日的确定往往与所祀神明的生辰有关,娘娘庙会亦然——传说这一天是道教“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的女神碧霞元君的生辰。碧霞元君的别称很多,如泰山玉女、泰山娘娘、泰山奶奶等,之所以与泰山有关,是因为她本是东岳大帝之女,且道场就在巍巍泰山之上。

碧霞元君是一位心怀悲悯、弘扬正义的女神。她神通广大,极为灵验,在中国民间有“北元君,南妈祖”之誉,即将碧霞元君与妈祖娘娘并列,各佑山海。后来“在长期祈求的投射下,人们渐渐形成把祈子的重望投向这位女神。民间俗信,此位尊神主司妇女多生子女,并同时担负保护儿童之职。在北方,民间对她的信仰极为普遍,几乎无处不知这位娘娘尊神”(《东北岁时节俗研究》)。通过复杂的文化发展进程,碧霞元君及祭祀这位女神的庙会竟在东北地区的吉林城落地生根。

吉林城的文化底色是清代驻防旗人铸就,在“出则为兵,入则为民”的背景下,无论是奉调出征还是居家务农,男丁的多少往往决定了一个家族的兴旺与否,因此满族人民对负责管理多生子女和儿童健康成长的女神格外重视,虽知其为汉族神明,也一并崇拜。在各类历史文献资料中,就能看到吉林地区旗屯建造关帝庙时,常常在庙中设有附设娘娘庙加以祭祀的记载,如波泥河、奇塔穆、小蓝旗、巴虎屯等地皆如此。不过所有娘娘庙中供奉的是不是碧霞元君,没有明确记载,目前我仅在吉林市玄帝观斗姥殿看到过碧霞元君塑像(中为斗姆元君,两侧为碧霞元君和九天玄女)。

关帝庙附设娘娘庙最典型的是吉林城东关帝庙。成书于道光年间的《吉林外纪》记载:娘娘庙在城东关帝庙后。正殿三楹,大雄阁一座。这里曾有吉林地区规模最大的四月十八娘娘庙会。民国版《永吉县志》记载了吉林城的娘娘庙会盛况:“四月十八日,东关娘娘庙会,妇女焚香还愿,或献神袍、幔帐、金银斗(纸制)、替身人等物。小儿七八岁,每于此日留发,嘱儿立凳上,僧人以筯( zhù,同“箸”,筷子)击顶,喝令急行,不许回顾,曰跳墙”。

1935年,因修建江堤,东关帝庙移建致和门外,东关娘娘庙会也逐渐成为历史。而此际,北山玉皇阁成了吉林城娘娘庙会的新主场。玉皇阁有前阁、后阁之分。后阁即朵云殿,朵云殿楼上祭祀玉皇大帝,楼下祭祀琼霄、云霄、碧霄娘娘神像,两侧配祀子孙、送奶、花、消灾、眼光、胞胎、文书、炼丹、眼光等八位娘娘(此为最新版塑像的名称)。虽然其中没有碧霞元君的神像(有说法碧霄娘娘就是碧霞元君),但从功能上说,赶四月十八庙会所有求子育儿的精神方面祈愿,在朵云殿楼下的三楹大殿中都能得到满足。

从伪满时期开始,北山上的娘娘庙会就呈现出热闹非凡的场面。庙会当日,善男信女集聚北山之巅,烧香祈祷或还愿,重复着在东关娘娘庙上演了几百年的各类仪式。由于出现了旺盛的人气,许多商贩也会在山上山下摆设摊床,吆喝叫卖,招揽生意。此外,说书唱戏的、占卜算卦的、卖茶水小吃的,也会借庙会之机,积极参与,赚上一笔“快钱”。在1942年由伪吉林市公署刊印的《水都吉林市势概要》中,就有当年娘娘庙会的影像资料,虽只是庙会一瞥,但玉皇阁前人头攒动的热闹场面已足具震撼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农历四月二十八庙会的成功恢复,四月十八的庙会也逐步兴起——每年在四月初八庙会之后,于吉林北山再次聚拢起“初夏的人气”。只是当今时代,虽有二孩、三孩政策号召,可惜世风已变,不仅重男轻女的观念早被摒弃,甚至年轻人结婚生子的意愿也不强烈。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大多为凑热闹的游人。这让有着“杞人忧天”情思的我不免生出一种担忧:对碧霞元君也好,对众位娘娘也罢,如今虔诚求子的会有多少?神明们未来享受的香火可能应该很少了吧……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特别鸣谢贾大为(易林学馆)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