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丨诗词君
家是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地方,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它代表了一生的足迹,包括生老病死、春夏秋冬、柴米油盐以及悲欢离合。
家是剪不断的血脉亲情,是放不下的牵肠挂肚,是离不开的绵绵情意。无论我们的人生经历如何变化,家始终在那里,不离不弃,相伴相依。
家不是战场,而是一个给予我们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港湾。
在家里,我们无需伪装,可以放松地休息和表达情感。家人是我们的支持,他们理解我们的痛苦,擦干我们的泪水,照顾我们的心情。
家是我们的根源,有家就有归处,有家就不孤单。
亲情的牵绊:游子衣上泪,慈母牵挂时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根线、一件衣,缝进的是母亲无言的牵挂。
所谓父母子女,终是一场目送与辜负的轮回。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离别的风雪夜,母亲的白发与泪水,是游子一生难愈的隐痛。老舍曾说:“失去了慈母,便像瓶中的花,有色香却失了根。
团圆的暖意:茅檐炊烟起,稚子笑闹声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三代同堂,烟火家常。幸福不过是父母康健、儿女绕膝,共守一院春秋。
《夏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从晨光到暮色,从青丝到白头,中国人的家风,总在勤勉与传承中生生不息。
离别的怅惘:月是故乡明,人是旧时亲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战乱中的杜甫,望月思人。团圆成了奢望,唯以诗寄情,盼山河无恙,灯火可亲。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冬至寒夜,独对孤灯。最深的思念,是明知家人也在念着自己。
孝道的重量:寸草难报晖,风尘愧人子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清)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归家游子,面对母亲“瘦了”的嗔怪,千言万语终化作沉默。父母在,人生尚有归途。
《诗经·小雅·蓼莪》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三千年前的慨叹,至今字字锥心。父母之恩如天高海深,而我们能偿还的,不过万一。
汪国真说:“当我们走向远方,才发现最眷恋的,仍是母亲眼角的泪光。”
家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灵魂的归处。趁父母未老,灯火未熄,多归家,常相伴。
愿人间少些“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多些“围炉夜话至天明”的圆满。
点个【赞】与【在看】,关注诗词天地,愿你灯火永不阑珊,家和万事兴。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综合,编辑;霄风。
更多详情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