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篇《深度思考:乡村振兴不需要“网红书记”》,我感觉会火,但我没想到这么火。到我起草这篇关于“网红书记”话题的第二篇文章时,阅读量已经冲到了30万+,数据还在蹭蹭往上涨,说明大家对于乡村振兴领域的话题是比较关注的,而网上关于这方面的讨论相比其他领域来说确实太少了,以后我尽量往这方面聊深一点。
写的时候,为了引起讨论,标题我是特意去掉了三个字:那么多。我最开始想表达的意思是:乡村振兴不需要那么多“网红书记”。
文中一开始也是给出了结论的:“村支书带货”跟风现象不治,乡村振兴只能“尬”在原地。整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反对“网红书记”跟风,并不是反对宣传。也怪我应付了事,没把话题讲透。
评论里有很多都村干部和乡镇干部们在讲起大伙牺牲自己的周末和下班时间为当地村民的农产品找销路,拍段子搞直播,网友们看到村干部们的辛勤付出都很认同和赞赏,纷纷点赞。
但在认真研读每一条评论后,发现大家比较认可的一个观念:初心是好的,做总比不做好。好在不是辩论赛,这要是辩论赛的话,我得好好跟大伙辩辩一下:作为一个村,一个乡的老百姓的带头大哥,自己创新能力不足,同时还夹带着自我感动,做总比不做好的这种想法有多不靠谱。
当然,初心都是好的。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去严苛批判这些可爱的人。
重点要说的是,这里面有一个很严重也很现实的一个问题:中国广大乡村想要振兴,缺的不是初心,也不是资源,也不是人才,而是思维认知。
为什么我这么说?
先讲一个商业场上大家都听腻了的故事:说的是两家鞋厂为了开拓非洲市场,分别派业务员A和B去非洲当地推销鞋子。业务员A到了当地看到非洲人都没有穿鞋的传统,部落里男女老少一辈子都是打赤脚走路,心想这鞋子肯定卖不出去,就回去了;轮到业务员B到非洲当地一看,立马察觉到,这是一片巨大的市场。
说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想表达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真正的问题不在乡村有没有“鞋”,而在村支书们会不会带领村民共同先“造鞋”再“卖鞋”。
全国人民都知道,乡村资源匮乏,没有年轻人,市场也封闭,这些也不是哪一个农村的问题,全国各地大多数都差不多,难道不是吗?
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是有很多的乡村做出来了,也许有人会说上面有人支持,也有人会说人家有哪些哪些资源,其实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资源,你家的三大姑八大姨也都是你的资源。山东堤北董村一群大妈天天跳广场舞,吵得我一个远在湖南小伙子都知道了。
所以,就看村支书们的思维认知怎么用好它们,在有些人眼里乡村的文化可包装,生态可以定价,痛点可以升级等等还有好多。这里只谈思维层面,要谈方法论每一项再分解再细化再落地都可以聊三天三夜聊不完。我有一篇文章《当下文旅最大的问题是缺解题思路》算是有点类似可做参考的方法论,有时间我再针对具体项目再聊。
聊回思维认知话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投身乡村振兴这伟大而神圣的事业。我自己的很多朋友,有的是外面创业回乡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有的是从部队光荣回乡也都想扎根乡村,为当地百姓做点实事,还有各种搞艺术的,干互联网的等等。
其实乡村振兴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不光是在农村,就算是在城里创业做你自己老本行都是九死一生,何况在情况更为复杂严峻的农村里,一上来抓起一件事情就干,最后只会害人害己。
说到这,又聊到网红书记直播带货,这波后遗症其实已经开始显现。找过几个我熟悉的给村民推销农产品的主播聊过,现在网络专业打假人专门盯着农户的非标农产品,很多农户前两年刚尝到点甜头,现在不光赔了钱,还花了成本备了很多货源现在不敢对外出售。
别看有些网上的大主播没事,那是因为直播间卖的看起来是农户自己家里的,发出去的货是商标和包装齐全的工厂产品,虽然也是农产品。只是这些农产品跟广大的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大山里的农户关系不大。
你让农户为一坛子酸菜,去建个标准化车间再申请执照和生产许可,这根本不现实。所以卖到最后还是企业和少部分种养殖大户受益。广大老百姓只有看热闹的份了。所以不要以为做了比没做好,到底好不好,真不一定。当然,这些问题国家迟早会出面被解决的,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有句俗语:磨刀不误砍柴工。网红书记们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学习,提高认知。浙江的乡村振兴在全国应该做的算比较早也是发展的比较好的,他们还在不断的大力培养乡村ceo计划,他们采用“理论+驻村实训+沙龙交流”模式,光培训时间都是一年。今年已经是第三届,
所以,乡村振兴的的核心关键不是帮农户多卖少卖几件农副产品就能振兴的,要是这么简单,国家出钱提高收货价格把这些都收购了存入储备仓库不就行了?
也不是拍几个视频吸引城里人来就能振兴起来的。没有网红书记们干这些,老百姓会照样吃饭睡觉的。这些只是换汤不换药的干法,还是没解决根本性问题。
乡村振兴先是要考虑的是组织振兴,这个道理我就不用多解释了吧?咱们新中国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
什么是乡村振兴下的组织振兴,估计很多网红书记们都没思考过。至于怎么振兴,哈哈,问我,我也没法给大家标准答案,这个要因地制宜,每个地方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式方法。
其次是发展产业振兴,这个大家不要搞局限了。虽然大部分农村是以农业产业为主,但还可以是其他,比方乡村文化产业,乡村旅游产业,这就前面说的“造鞋”能力了。
要聊这两个板块内容还得分开来聊,因为中国的农村其实很割裂,放在不同的区域,想要运营和管理好乡村,他们的操作手法不一样的,有的完全是相反的。
怎么说呢,打个比方,浙江的莫干山,当年火的时候,全国各地的人都去那学习取经,回来要打造这么个民宿集群。但发现没?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学莫干山的地方,没几个地方做得好的。
意思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经济圈,不同的文化,发展的步骤完全不一样的。在这里农村可以分为很多类,依靠沿海城市的农村为一类,内地省会城市近郊的为一类,知名景区周边的为一类,水系边上的为一类等等,
这里面有些农村就算没有任何景观资源,其实也可以发展旅游,至于游什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手上资源来决定,哪些农村可以发展农业产业,哪些适合发展文化产业,哪些适合发展加工产业等。
写在最后,乡村振兴从来都不是一场网红经济的狂欢,而是一场静水流深的思维革命。其实乡村振兴需要的不是“网红书记”们的个人英雄,而是能够点燃群体智慧的思维模式。
我们回头看看那些真正改变乡村命运的地方,浙江余村靠的是"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密码,袁家村靠传统美食的文化走到全国观众面前,贵州塘约村就靠组织变革的这一创新性带来的效应。这些成功案例背后,其实是从输血思维到造血思维的认知跃迁和转化,是从流量依赖到系统建构的能力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