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是千万老年人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任何政策变动都牵动着无数家庭的神经。2025年4月1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优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将基本养老金计算方式由现行的"缴费工资+缴费年限"模式逐步调整为"缴费水平+缴费年限"模式。这一调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针对部分高收入晚参保人群可能面临的养老金减少问题,更是在社交媒体掀起热议。作为长期研究社保制度的分析师,我将通过详实数据和专业解读,为大家揭示这一政策调整的本质、影响范围以及应对策略。
新政策的核心变化在于养老金计算方式的调整。现行制度下,退休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其中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新政策将逐步淡化"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因素,更加强调"缴费总额"在养老金计算中的权重。简言之,从"看你赚多少"向"看你交多少"转变,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这一变化看似技术性调整,实则是养老金制度的重大改革。根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87亿人,退休人员1.82亿人。2024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5.98万亿元,支出5.49万亿元,当期结余仅4900亿元,较2023年减少1260亿元。养老金收支平衡压力不断增大,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为何要进行这样的改革?数据表明,现行制度存在明显不公平现象。以上海为例,2024年数据显示,在同等缴费年限(25年)的情况下,一位月薪3万元的人如果只在退休前5年参保并按3万元缴费,其退休金可达6200元/月;而一位月薪8000元的人如果从工作开始就参保25年,退休金仅为5100元/月。前者缴费总额约为后者的1/5,但退休金反而更高,这显然有违"多缴多得"的公平原则。


新政策将显著影响四类人群,其中尤以"高收入晚参保人群"受影响最大。根据我的测算和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数据,这四类人群及其影响如下:
第一类是高收入晚参保人群。这类人通常是在职业生涯中后期才加入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且工资水平较高的人员。他们在旧制度下可以通过较短时间的高基数缴费获得较高退休金,俗称"临门一脚"。2024年人社部数据显示,全国约有370万人属于这一类型,主要集中在一线和强二线城市。
我实地调研了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的人社局,一位负责养老保险业务的科长告诉我:"确实存在一些人退休前几年突然大幅提高缴费基数的情况。比如之前以8000元缴费,退休前突然按20000元缴费,这明显是为了抬高退休金。"按照新政策测算,这类人群的退休金可能会减少15%-30%不等。
以某企业高管为例,他在55岁时以月薪3万元标准参保,缴费5年后退休。按旧制度,其基础养老金约为3100元/月;而新政策下,这一数字可能降至2200元/月左右,减少约29%。这类群体将是新政策下最大的"输家"。
第二类是灵活就业人员。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灵活就业人员超过2.3亿,其中约8700万人以灵活就业身份参加职工养老保险。这类人群缴费基数往往偏低,且波动较大。新政策实施后,他们的养老金计算将更加精准反映实际缴费情况,避免了旧制度中因最后几年缴费基数变化而导致的不公平。
我采访了一位在广州以灵活就业身份参保的网约车司机,他表示:"我每年都是按照最低标准缴费,对我来说新旧政策差别不大。但我认识的一些朋友,之前打算最后几年突击高基数缴费,现在这条路被堵死了。"
第三类是长期稳定参保的中低收入群体。这部分人从工作初期就开始参保,且缴费相对稳定。2024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为9856元/月,这一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5000-12000元/月的区间。根据人社部测算,新政策实施后,这类群体的养老金待遇可能略有提升,幅度在5%-10%之间。
某省人社厅养老保险处专家解释:"新制度更加强调'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对那些踏踏实实缴费一辈子的普通职工更加公平。"据估算,全国约有2.7亿职工属于这一类型,将成为改革的主要受益者。




第四类是新进入职场的年轻人。这部分人尚未形成稳定的缴费历史,政策调整对他们的即时影响有限,但长远来看会改变他们的参保策略。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新增就业人员中,90后、00后占比超过85%。新政策引导他们尽早参保、持续缴费,避免出现"临门一脚"的投机行为。
一位人社部政策研究员告诉我:"新政策传递的信号很明确,就是鼓励'早缴费、多缴费、持续缴费',这对年轻人是一个正确的引导。"
除了以上四类直接影响群体外,新政策对地区间退休金差异也将产生重要影响。2024年数据显示,各省退休金月均水平从最高的北京(5680元)到最低的河南(2930元)差距近一倍。新政策强调"全国统筹"理念,将有助于缩小地区差异,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
新政策实施采取渐进式路径,而非一刀切。《指导意见》明确,政策将设置5年过渡期,从2025年7月1日起实施,到2030年6月30日全面到位。过渡期内,退休人员的基础养老金将按照新旧两种方式分别计算,取其中较高者。这为参保人提供了政策适应和调整的缓冲时间。
各地也将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我调研发现,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已开始着手研究配套措施,计划于2025年6月前出台地方实施办法。而部分中西部省份则表示需要更长准备时间,可能在2025年底前才能完成政策落地。
针对可能受到负面影响的群体,人社部提出了一系列缓解措施。包括设立养老金计发基数下限,确保过渡期内基本养老金不低于现行标准的90%;探索建立养老保险第三支柱,鼓励个人通过商业养老保险、养老金融产品等多渠道增加养老储备。




从国际经验看,这类改革并非中国独有。2010年以来,德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都进行了类似调整,核心都是强化"缴费与待遇挂钩"原则。以德国为例,其"收入点数制"就将职工整个缴费生涯的贡献纳入养老金计算,避免了短期高缴费带来的制度不公。
对于可能受影响的人群,应如何应对?根据我的专业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对于高收入晚参保人群,当务之急是尽快了解自身情况。可以通过人社部全国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查询个人缴费记录,评估新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如果预计退休金会显著减少,可考虑通过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目标基金等方式补充养老保障。2024年数据显示,延迟退休每延后一年,养老金水平可提高约3%-5%,这也是一种选择。
对于灵活就业人员,建议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高缴费基数。按照2024年标准,灵活就业人员可在当地社平工资的60%-300%范围内自主选择缴费基数。与其在最后几年突击高基数缴费,不如逐年适度提高缴费水平,这样在新政策下更为有利。同时,可以考虑参加商业养老保险作为补充。
对于中低收入稳定就业群体,新政策总体利好,建议保持稳定缴费。如有条件,可适当提高缴费基数。2024年数据显示,缴费基数每提高10%,最终养老金水平约提高7%。此外,可关注各地即将出台的实施细则,了解当地的具体政策安排。
对于新入职场的年轻人,应尽早参加职工养老保险,树立"早缴费、多缴费"的理念。2024年数据表明,25岁开始参保比35岁开始参保,在相同缴费率的情况下,最终退休金水平可高出约22%。年轻人也应更加重视个人养老金账户(第三支柱)的建设,为未来养老做多层次准备。




从社会治理角度看,这次改革本质上是一次"利益再分配"。据人社部测算,改革实施后,约65%的参保人退休金水平有望提高或保持不变,约35%的人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这一调整从制度设计上更加公平,符合社会保险"权利义务对等"的基本原则。
202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社会保险法》修订列入立法计划,预计将为养老金制度改革提供更坚实的法律基础。同时,商业养老保险的快速发展为个人养老保障提供了新选择。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商业养老保险保费收入达到4562亿元,同比增长28.7%,参保人数超过8600万人。
养老金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政府层面,除了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外,还需加快发展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账户,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企业层面,应积极建立企业年金,提升员工福利;个人层面,则需增强养老规划意识,通过多种渠道为未来养老做准备。
回顾这次养老金制度调整,它并非简单的技术性修改,而是对养老保险制度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探索。在人口老龄化加速、抚养比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必须与时俱进,通过改革确保制度长期稳定运行。
从养老金"与工资挂钩"到"与缴费挂钩"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正从"身份保障型"向"贡献公平型"转型。这一转型过程可能会让部分人"傻眼",但从长远看,有利于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为亿万国民的晚年生活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你如何看待这次养老金制度调整?你属于哪一类受影响人群?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