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房”在入住登记方面存在漏洞。图据央视新闻客户端

  网约房,是民宿的一种类型,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住宿服务,且不具备旅馆业特种行业许可条件的经营场所。然而,这一新兴住宿方式却暗藏诸多隐患。针对网约房乱象,记者深入一线进行了调查采访。

网约房订单激增却乱象频发


  打开某全国性的大型投诉平台,主题词为“民宿”“网约房”的投诉已累计40000余条,反映的问题主要有:虚假宣传、货不对板、“幽灵”地址、位置难寻、安全隐患、卫生堪忧、节假日坐地起价、涨价毁约等,消费者直呼“开盲盒式入住体验”。
  “五一”假期,重庆接待游客超1858万人次,仅渝中区网约房订单量就有15000多单。伴随这一新型住宿模式的迅速兴起,涉及虚假宣传、安全漏洞、退款纠纷等相关问题也随之而来。
  不仅仅是消费纠纷和安全隐患,记者走访重庆网约房分布较为集中的几处住宅区时发现,重庆网约房多分布于居民楼内,陌生游客涌入导致社区矛盾频发。

新业态下的“灰色地带”


  为缓解矛盾,重庆部分小区成立“网约房自治联盟”,比如在日月光小区为解决入口堵塞问题,经过协商,由网约房经营者出资、物业方出人,打开小区的另一入口专供游客进出。此外,“网约房自治联盟”还与网约房主达成共识:由网约房经营方缴纳一定的资源占用费,用于小区的公共事宜。
  网约房困境仅靠居民自治力量有限,要想规范市场,各方要面临的问题还很多。首先网约房是否应该按照正规的旅店业进行管理,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存在管理真空地带。
  重庆市渝中区南纪门街道网约房主左祥龙表示:“对正规的酒店来说,要有五证,分别为消防安全许可证、营业执照、特行许可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和食品经营许可证,每个证件有相应的部门按月进行监管、盘查和询问。可有的网约房连营业执照都没有,纯凭良心,这就成了有证件被严管,没得证件反而不管。”
  重庆市渝中区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冯岭表示:“网约房管理实际长期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处于灰色地带和野蛮生长状态。”

网约房乱象如何治理有方


  2024年12月,在重庆市公安局指导下,《重庆市渝中区网约房管理试行办法》正式出台:渝中区公安分局作为网约房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首先对网约房经营者提交的场所名称、地址等基础信息进行真实性核验,随后通过政务协同平台将数据同步推送至住建、卫生、消防等监管部门。各监管部门依托数字化平台开展并联审批,重点核查房屋结构是否改造、卫生安全标准是否达标、消防设施配置是否齐全等方面,核验通过后,经营者将获得房源码。
  依托房源码和智能门锁,以及多个职能部门的大数据,重庆市渝中区上线网约房数字管理系统,打造了“网约房管理一件事”数字化应用场景。根据投诉,自动生成虚假宣传、价格欺诈、退费纠纷、公共卫生等高频风险字段,然后即时自动分流到各个职能部门核查。
  重庆市渝中区大数据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峻表示:“通过‘一房一码’‘一房一锁’目前已纳管1.3万余间网约房,重点监测房源上架、实名入住、失信惩处等多个重点环节,并实现多部门联合监测执法。”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渝中区治理网约房的探索取得一定成效。网约房数字管理系统运行以来,成功化解涉网约房矛盾纠纷800余起,有关警情同比下降33.8%。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绝大多数网约房发布平台、特别是头部平台的注册地并不在重庆,平台上发布的信息一旦导致消费纠纷,仍存在责令整改不及时、督促下架难等异地监管难题。
  重庆工商大学新闻与社会法学教授殷俊建议:“应该进一步压实网约房经营主体的责任,加强对平台的监管,把身份审核和公安系统联网,同时可以发动群众,能够比较快地发现问题,有利于有关部门及时发现和惩处这些问题。” 据央视新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