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无情帝王家”,为了争取至高无上的皇权,父子反目、兄弟反目那是很常见的事情。
西晋的“八王之乱”、汉朝的“七国之乱”、唐朝的“宣武门之变”、明朝的“靖难之役”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然而最惨烈和复杂的当属清朝的“九子夺嫡”。
这场争夺皇权的争斗长达14年,在这场皇储之争中,总共分为五个党派,大爷党、太子党、三爷党、四爷党、八爷党,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四阿哥胤禛胜出,登基为雍正帝。
由于这场争权之战,持续时间长、参与皇子众多,以至于给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深重的影响。雍正帝即位后,决定改变立储的形式。
从周朝开始,中国的皇位(王位)继承,乃至民间的代际继承,大多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嫡子”也就是正妻(皇后、王后)所生之子,“庶子”是正妻之外的妾(妃嫔)所生之子。继承顺序要先看嫡庶,再看长幼。
清朝以前的封建王朝立储基本上是遵循嫡长子继承原则,而非立贤。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嫡长子胤礽出生,这个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孩子,在康熙的精心栽培下,却一次次的被废,最终与最高权利失之交臂。由于康熙的成年子嗣众多,拥有合理继承权的人也自然多,在他老人家一而再的模棱两可下,众皇子们自然而然的在暗地里进行各种操作。
而秘密立储其实开始于康熙,但却没有完整的方案。1722年,等雍正继位后,就把秘密建储计划的最后一步给完善了,明确告诉大家遗诏就放在正大光明的牌匾后面,自己死后大家打开公布就可以了,最后公开实施秘密建储,并建立了隐性储权,从而为暗定储君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均能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提供了切实保证。
看过电视剧《雍正皇帝》的人可能都还记得唐国强扮演的雍正,可谓是呕心沥血,清朝最苦逼的皇帝,关于他的继位更是各种传言,意思就是说他继位不正,是偷偷改立了康熙的遗诏。
1735年,这位一生充满质疑的雍正帝驾崩了。继任者弘历按雍正留下的遗诏,登基称帝。就在弘历正要一屁股坐上金銮殿上宝座的时候,张廷玉喊了一声“慢着,还有一道秘旨”!接着他又拿出一道秘旨,说是雍正还留下了其他嘱托。
要知道,弘历也就是未来的乾隆帝,那可是康熙在世的时候,“内定”的继承者,深得康熙的喜欢,并且亲自栽培。坊间传闻,雍正能在九子夺嫡中胜出,一大部分都是他的功劳,谁让康熙宠爱弘历呢。
正当在场的大臣被张廷玉的话语惊鄂之时,弘历拿过秘旨一看松了一口气,原来这道秘旨上说的是张廷玉和鄂尔泰在百年之后可以配享太庙。
在封建帝制中,太庙是皇家祠堂,是祭祀皇家先辈的地方,里面供奉的都是皇帝的祖先以及为江山社稷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皇亲功臣。
能配享太庙,那可是为人臣子追求至高无上荣誉的终极目标,要说鄂尔泰配享太庙也说的过去,但是张廷玉可是汉人,要配享满人政权的太庙,确实是有点小争议的。
但是,这件事情,那可是雍正帝活着的时候给张廷玉承诺过的,而且还留有关键性的证据-遗诏。张廷玉在今天这个重要场合拿出这个“杀手锏”肯定是有他自己的考虑的。
说起张廷玉,那可真的是在清朝唯一一个能享“太庙”的汉臣,而且是三朝元老。
张廷玉生于一个官宦家庭,父亲张英是康熙年间的大学士,以“让墙诗”的美德被后人广为传颂。受父亲熏陶,张廷玉从小便才学出众,不久便考中进士,进入南书房任职。康熙五十九年,张廷玉被任命为刑部左侍郎,并兼任翰林院院士。
康熙年间,张廷玉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才智获得了康熙的青睐。康熙帝去世后,雍正即位初期,在不稳定的政局下,张廷玉是雍正忠诚的追随者和支持者,并在一次次的险境中,凭借机智果敢,赢得了雍正帝的信任。
在雍正的提拔下,张廷玉晋升为保和殿大学士,实际上等同于内阁首辅。随后,他又接管了军机,成为军机首席大臣。雍正更是在临终时,特地为张廷玉的功绩作出认可,允许他百年后“配享太庙”,这被视为极大的荣耀。
伴君如伴虎,到乾隆当政期间,张廷玉和乾隆的关系却总是若即若离。坐上最高权力宝座的乾隆帝,牢牢的想把皇权握在自己的手中,像张廷玉这样的三朝元老又是辅政大臣,自然会受到乾隆帝的忌惮和猜忌。
乾隆14年,78岁的张廷玉提出辞职,并暗示乾隆要给他一份“配享太庙”的凭证,乾隆虽不乐,但是也勉强同意了。待到谢礼环节,张廷玉因为身体不适,而派自己的儿子代为谢礼,因此惹怒了乾隆皇帝。
再加上身边一些大臣的挑唆,乾隆皇帝对张廷玉越来越厌烦,更是借由此事件来打压朋党之争,并且取消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最终张廷玉在无尽的落寞和悲愤中离开人世。
虽然,最终,在张廷玉死后,乾隆皇帝还是准许了他配享太庙,但活着的时候张廷玉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张廷玉的一生,可谓风光无限,三朝元老,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伴君如伴虎,圣意难测啊!
文献资料:
腾讯微讲堂 纪连海话九子夺嫡(十五)雍正即位之谜
北京晚报 “正大光明”匾后面 放置过几次“立储匣”
央视网 百家讲坛 张廷玉: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