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给年轻人的寄语

以下内容摘编自丘成桐《我的教育观》

27岁攻克世界微分几何难题“卡拉比猜想”;33岁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加冕数学界最高奖“菲尔兹奖”的华人数学家;他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位包揽六项世界顶级科学大奖的科学家,他就是丘成桐——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

这样一位在数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大数学家,其智慧与见解并不局限于数学范畴。他把自己的主要思想融入了新书《我的教育观》。在这本书中,丘成桐先生对年轻人提出的人生建议,值得所有人学习。

做学问没有哲学的指导,我们走的方向可能会很狭窄

哲学在学术研究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丘成桐回忆起自己从10岁起就听父亲讲哲学,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养成了从哲学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大自然规律以及从宏观视角看世界的方法。这种独特的思考方式,使得他在面对数学中那些令许多同学头疼的抽象概念时,能够轻松理解。

哲学是指导科学的学科,回溯到古希腊时期,数学本就是哲学的一部分。当时,希腊数学的始祖大多是哲学家,他们凭借哲学观点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在数学研究的诸多领域,例如几何分析,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观念,数学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往往都伴随着哲学观点的革新。

哲学是一门很宏观的学问,它不单研究一个个小问题,也研究哲学跟其他学科的关系,从这些关系中走出一条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一点对于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都很重要。基本上,理论科学都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够沟通融汇两者,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失败的经验比成功的经验更重要

谈及天赋与成长环境,丘成桐先生有着深刻的见解。他坦言,天赋不能说一点儿作用也没有,但只能说是有一些,大概不超过30%。一个人成长的大环境受社会、小环境受周围人的影响,也跟自己对学问的好恶取舍有关。

印度数学怪才拉马努金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拉马努金虽天赋异禀,但早期由于偏科未能进入印度顶尖大学,只能独自摸索,其成果中也存在不少错误。后来在哈代的帮助下进入剑桥大学,才有了后来的数学成就。这充分表明,后天的环境,包括家庭、社会以及机遇等因素,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曾经,因为身材矮小,许多人都说邓亚萍不可能打进奥运会,但凭借坚定的决心和对目标的执着追求,她不停地练、练、练,练到技巧可以随心所用的程度,最终成为奥运冠军。可见,所以人生的胜负就是看你自己的决心,你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且失败的经验往往比成功的经验更能让人成长,因为它能锤炼一个人的意志,让人在面对困难时更加坚韧。

培养兴趣在丘成桐先生的教育理念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他认为,童年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习兴趣起着关键作用。他自己就是在父亲的引导下,对学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幼养成了热爱阅读的习惯。

他建议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鼓励孩子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不仅是学科相关的书籍,还包括小说、计算机知识、名人传记等。对于有深度的书籍,不能期望看一遍就完全理解,而应反复阅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这种阅读方式有助于培养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

对于年轻人如何规划人生,丘成桐先生也给出了宝贵的建议。他指出,年轻人立志不应仅仅局限于追求物质享受,兴趣在人生目标的选择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仅仅为了赚钱而选择职业,可能即使获得了财富也未必快乐。而如果能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并坚持不懈地努力,未来的生活自然不会有太大问题。

对于立志做学问的年轻人,要树立远大崇高的目标,做学问的终极目标在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揭示自然规律,而不是追逐名誉、地位和财富。

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挫折或名利诱惑而改变方向。

同时,学术兴趣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学习和修为的提升而动态变化。在改变研究方向时,应该基于研究内容的自然演变,而不是为了迎合他人。就像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尽管历经重重困难,但始终坚信自己的道路,最终完成了这一伟大的构想。

最后,丘成桐先生说:“我希望年轻人能够坚持初心,不受外力干扰,不屈不挠地在求真的道路上挺进。”

这些人生建议,源于丘成桐先生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卓越的学术成就,不仅对年轻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我们每个人在追求梦想、探索知识的道路上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

求学问道正当时 丘成桐告诉你这些为学与做人的关键

梁启超在他的著名演讲中说“为学就是学做人”,欧阳修也直言道“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为学,绝非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品德修养的塑造;做人,也并非孤立的道德践行,它与做学问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丘成桐先生在新书《我的教育观》中同样重申了做学问要有高尚情操。他从为学的基础与环境、抱负与动力、方法与过程,到为学与做人的紧密关联,再到对当下中国科技发展的思考与展望等多方面,深入且全面地论述了为学与做人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深刻内涵。


一个人的成长深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游泳、鸟在空中飞翔、树在林中生长一样。历史上,没有一位大科学家能在毫无文化背景的环境中创造出伟大发明。成功的学者需要吸收历史积累的成果,并与当代学者切磋交流。

在学术环境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各具特色,人才的汇聚能有力地推动学问的发展。在学校里,教授的研究热情、学者间的交流探讨,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做大学问要有高尚的情操,以下五点至关重要。一是求不朽之业,追求如《左传》中所说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的境界;二是要有承先启后的使命感,像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牛顿的《力学原理》那样,为后世奠定基础;三是有所见,有所思,而欲示诸众人,传诸后世;四是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索大自然的结构,寻找宇宙的真谛,爱因斯坦因好奇心浓厚创立相对论便是例证,数学上很多领域的探索也是基于数学家浓厚的好奇心;五是为了寻找美的结构,穷毕生精力,近代的统一场论,某些晶体结构、数论或几何上种种雅致的命题,都引起热烈的研究,而追寻纯美则是这种研究的主要动力。通常,学者的学习原动力是多样的,但传世之作必定包含上述重要因素。

如何为学?丘成桐给出以下三点建议:

1.年轻人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碰到重要问题,要有足够的工具来解决它。即使工具不够,也要懂得找合适的学者合作。

2.做学问要有热情,有了热情才能够专注。重要的成果往往需要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才能够完成。

3.找到正确的方向,做重要的问题。决定后便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所谓扎实的基本知识是多方面的。大部分创新的科学都是通过不同学科的融合,擦出火花来完成的。有能力融合不同学科的学者,其能力和知识水平都要跟这些不同学科的专家相若,即使在某方面的知识跟不上,他也能理解问题的困难之所在,找合适的专家求教。

同学们年轻时务必踏实,将基础学科学好,同时也应研习应用科学,因为这些知识能增长见闻,使我们对学问有更宽广的认识。

一位胸怀大志的学者,必须有远见。有的想了解宇宙的结构、星体的运行、粒子的基本原理;有的想了解生命的起源、人体的构造、疾病的疗法……这都是发人深省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求。

有了这些目标,又具备适当的基本训练,就要找到最好的问题,并努力去解决。结交志同道合而又跟你在知识上互补的朋友是很重要的。

有深度的工作往往需要花很多工夫才能够完成。失败后再尝试,屡败屡战后才能成功。要想持久,必须得有热情,要高瞻远瞩。

追求学问的热忱需要培养,这关乎一个人的情操。除去名利的羁绊,使欣赏大自然的本能毫无拘束地表露出来,乃是培养学问感情的第一步。

如何去找正确的方向?这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一方面要有师友的帮忙,一方面需要有浓厚的好奇心。

大自然无穷无尽、现象万千,其中必有某种现象使我们感到疑惑,从而心动,从而兴奋不已。于是本着好奇心,锲而不舍地找出此现象背后的原理,这是创新的第一步。然后,继续将这些研究发扬光大,以至完成一套有意义的理论。

为人与做学问紧密相连。当你全心全力去做学问的时候,实在找不出时间去做不应当做的事。反过来说,对权力或物质的欲望,会窒碍做学问的热情。

高尚的情操需要培养和坚持,良师益友、先哲懿范、文化修养都是培养这种情操不可或缺的因素。

为人影响做学问的态度与动力。孟子曾言:“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学者若能涵养此气,再加之博览群书,便能拥有无畏的勇气,在学术之路上坚定前行。

每个人在年少时,都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对世界充满好奇。我们理应保持这份初心,培育如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为人的品德修养影响做学问的深度与广度。由于人们的处境、志趣和能力各不相同,在合作时,我们不能仅从自身角度衡量他人,应秉持宽容态度,如此才能推动学术合作取得更多成果。

学者应如司马迁般,有着“究天人之际”的志向,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胸襟,这样在做学问时才能汲取多元知识,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做学问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人格。无论大文学家还是大科学家,都要经历刻苦学习的阶段。像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研究DNA结构时,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和停滞期,但他们凭借专注和热情,坚持不懈,最终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体现了做学问过程中培养的坚持和专注等品质,对塑造人格的重要作用。

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做学问与学做人宛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我们既要以扎实的基础、饱满的热情和正确的方向投身于学问的追求;又要以高尚的情操、宽容的胸怀和坚定的志向塑造自身的品格。

年轻的我们,正站在人生的新起点,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让我们珍视这宝贵的时光,将做学问与学做人紧密融合,在求知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在修身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大数学家丘成桐寄语年轻人的16句话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都怀揣着梦想与追求,却常常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迷失方向,在迷茫与困惑中徘徊不前。每个夜晚,当喧嚣渐渐沉寂,正是我们静下心来,聆听内心声音,汲取前行力量的时刻。

今天,我们整理了数学大家丘成桐先生在新书《我的教育观》中的寄语。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充满智慧与温暖的话语,它们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给予我们勇气与力量,去拥抱更好的自己,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丘成桐老师是当今世界数学与物理学的泰斗。《我的教育观》是一本大数学家讲述自己教育理念的书。丘成桐从自己的家学渊源写起,回顾了自己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年幼时候条件艰苦,仍坚持追求学问;攻克数学难关的时刻,以及从哈佛退休后落叶归根,为中国基础科学教育培养领军人才的经历和体验。

书中体现了科学家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追求学问时感受到的单纯的乐趣,以及对自己学习方法的概括与总结。

  1. 我希望大家都树立高远的人生目标,做有为的学者,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

  2. 我希望年轻人能够坚持初心,不受外力干扰,不屈不挠地在求真的道路上挺进。

  3. 我希望数学学科能在中国更好地建立起来,培养一批对学问有纯粹看法的年轻人,并希望他们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4.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有这个宏愿,用心感受大自然,真诚热爱大自然,努力探究大自然,长期投身一些基础性的、有深远影响的研究。

  5. 我希望年轻人能克制私欲,以真挚的感情来欣赏和理解大自然的奥秘。

  6. 在小学阶段,应该进行活泼有趣的教育,将儿童的能力和心智慢慢诱导出来。

  7. 我们对于任何问题、任何事情,都应该保持不同的看法,看法越多,对问题的了解就越透彻。

  8. 不可贪婪,不能带有侥幸心理;每做一件事,要警惕可能影响了多少人的生计和前途;做错事,要有羞耻心。

  9. 永葆一颗童心,保持人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创造能力,展示自己的个性,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至关重要。

  10. 中国历史必须读,同时要读得透彻,对国家、对同胞才会有感情。有了高雅的感情,学问和事业才会做得好。

  11. 每个人在年轻时都怀着赤子之心。我们关爱家人、朋友,也爱 慕异性,对事物充满好奇。我们何不继续保持这份赤子之心, 培养孟子的“浩然之气”,昂昂然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12. 一个人最后能够成功,不是因为他懂得走捷径,争取到最好的结果,而是因为他能不断从失败中站起来,并且从失败中学习成功的方法。

  13. 奉劝年轻的学生,要尽量打好基础,不要贪图进度,急着毕业。

  14. 大学生如果立志选择科学研究的道路,应多修读大师级教授的课,或旁听名家的演讲。

  15. 如学生对于见到的事物、阅读过的书籍文章都没有兴趣,不愿意去发掘问题、找寻其中真意的话,不可能有创新的成果。

  16. 中国要成为实质且能永续的大国,必须有自己创新的能力,在科技文化上要有深度,才能够与欧、美、日这些科技大国争长短。

为伟大思想而生!

AI+时代,互联网思想(wanging0123),

第一必读自媒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