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媒体报道了"大学生用AI(人工智能)做作业,教授怒打0分"的新闻,引发各界关注。多方呼吁,在全国层面尽快建立统一的人工智能工具使用标准与规范,方便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现如今,这一呼声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推进。5月12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对中小学的人工智能使用和通识教育做出统一规定。

教育部近日发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及使用指南,首次以规范性文件形式为青少年AI使用划定了清晰边界:小学禁用开放式生成功能、初中侧重逻辑分析、高中允许探究性学习。这一举措不仅回应了此前"大学生用AI做作业遭零分"事件暴露的乱象,更从教育本质出发,为技术狂飙时代的中小学生筑起了防沉迷堤坝。

AI依赖症正在成为教育新隐患。当ChatGPT能秒解数学题、文心一言可代写作文时,部分学生将技术辅助异化为思维外包。南大教授给AI作业打零分的案例,正是对"代劳式学习"的当头棒喝。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大脑前额叶发育未完善,更易形成路径依赖。指南严禁直接复制AI内容、限制创造性任务滥用等条款,恰似给糖罐加上锁扣——既保留技术甜味,又防止过量摄取损害思维牙齿。

防沉迷的关键在于培养批判性思维。指南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技术免疫系统":教师需带学生剖析AI文本的逻辑漏洞与文化偏见,这种教学设计极具前瞻性。就像数学教育从不止步于计算器使用,而要理解公式推导过程。当学生能识别AI诗歌的意象贫乏、发现解题过程的逻辑跳跃时,技术才真正成为思维磨刀石而非替代品。某实验学校开展的"人机作文互评"课程显示,经过针对性训练的学生,AI依赖率下降47%。

AI教育的终极命题是守护人的主体性。指南强调师生互动核心地位,实质是重申教育本质,避免学生乃至老师利用AI工具"偷懒"。在杭州某中学的AI地理课上,教师用卫星图像生成器辅助教学时,仍坚持让学生手绘地图以建立空间思维。这种"科技为用、育人为本"的实践,正是对指南精神的最佳诠释。

当AI已经全方位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教育领域的制度性规范来得正是时候。期待高校尽快跟进相应准则,让AI伦理教育贯穿人生全周期。毕竟,教会孩子驾驭工具而非被工具驾驭,才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真谛。与此同时,作为孩子的父母家长,在孩子使用手机、电脑等过程中,同样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不要让他们过度迷恋、依赖AI。

文/苑广阔

编辑/汪浩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