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乌克兰特种作战部队通过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了一段视频,显示成功摧毁了一套俄罗斯220毫米“飓风-1”多管火箭炮和负责掩护的“山毛榉-M3”野战防空系统。据乌克兰《防务快报》网站披露,成功摧毁这些军事装备的是“弩炮”(Ballista)分队。



“飓风-1”本身就非常容易吸引注意,因为这是一种相当罕见的多管火箭炮,在俄乌战争期间仅有几辆被摧毁。“飓风-1”于2023年开始交付俄罗斯陆军,与原版“飓风”多管火箭炮相比,唯一的区别就是采用BAZ-69092越野卡车底盘,取代了老旧的ZIL-135LM。BAZ-69092越野卡车配备了装甲舱,可提高乘员的生存能力,并且能够抵御美制M30A1精确制导火箭弹的破片伤害。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今年才投入量产的新型2S43“锦葵”和2S44“风信子-K”自行榴弹炮也采用了类似的底盘设计。“飓风-1”继承了原版“飓风”的220毫米多管火箭发射装置和制导系统,但结构上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因此,“飓风-1”多管火箭炮的有效射程应该也是35公里。



也就是说,如果要为“飓风-1”多管火箭炮提供制导,仍然需要使用炮兵方向盘进行瞄准,这大大增加了进入战斗状态所需要的时间。相比之下,俄罗斯陆军装备的新型“飓风-1M”或“龙卷风-G”则具备更快部署能力。此外,“飓风-1”目前仍然不具备发射制导火箭弹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摧毁“飓风-1”多管火箭炮的视频中,疑似将两个独立拍摄的视频进行了剪辑拼接。原因在于:在FPV(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的画面中,飞行轨迹近乎水平,并且直接命中目标底部。然而,在侦察无人机拍摄的画面中,FPV无人机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接近目标,并在距离目标一定范围处爆炸。



此外,画面中的爆炸威力较大,这超出了常规FPV无人机的载弹标准。因此,综合各方面因素判断,在侦察无人机拍摄的画面中,击中“飓风-1”多管火箭炮的很可能不是FPV无人机,而是由美国M142“海马斯”发射的M30A1制导火箭弹。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视频此前已经发布过一次,当时在网络上先是被识别成朝鲜制造的KN-09多管火箭炮,之后又被误判成M1991多管火箭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