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下午,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的掌声、叫好声不断。福建京剧院武生李哲以“武韵风华”京剧折子戏专场发起对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冲击。当演出落幕,他将手中的捧花抛向观众席,这是他用肉身搏出的高光时刻。短短一个半小时,他在《林冲夜奔》的雪夜孤愤、《十八罗汉收大鹏》的佛魔激战、《江海风流》的家国悲歌间横跳,以三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在这项象征中国戏剧最高奖项的擂台上留下武行人的印记。
武脉相承:代培生的破茧之路
福建京剧院诞生于淮海战役中,已有76年历史。1948年,武生名家李盛斌随军南下扎根福建,奠定剧院“武戏见长,文武并重”的传统。从《真假美猴王》风靡海内外,到《大闹天宫》成为京剧电影工程代表作,武戏始终是剧院的灵魂,而李哲是其中的第四代传人。
当李哲站在侧幕条,听着前奏锣鼓,或许恍惚间他会看见十一岁的自己——1992年,上海戏校福建代培班里那个刻苦练功小男孩。三十三年过去,当年的“代培生”已经成为了福建京剧院的“老大哥”,此次回沪,不仅是对他学艺至今的检验,更是他带着武戏传承的使命,向更高艺术殿堂的冲刺。
三出戏三重天:武生戏的“马拉松”
“男怕夜奔,女怕思凡。《林冲夜奔》是武生演员的试金石。”总导演林为林道出选择这出戏的深意。舞台上,李哲的表演严格遵循传统。随着一声“啊嘿……”的开场回响,戏迷们的一声声“好”喊得掷地有声。李哲身着墨色箭衣,在“望家乡去路遥,想母妻将谁靠,俺这里吉凶未可知,她那里生死应难料……叹英雄气怎消!”的唱词中,将林冲夜奔时的孤愤苍凉化入每一个鹞子翻身、每一次跺泥亮相。
这种严谨源于名家指导。张幼麟亲授的《十八罗汉收大鹏》中,李哲的把子功令人惊叹。舞台上,十八罗汉轮番上阵,李哲饰演的金翅大鹏逐一应战,各种兵器抛接分毫不差。林为林特别说明:“张老师强调‘不能走笋子’(即动作不走样),李哲的每一招都经得起特写镜头考验。”
“武生主演的大戏太少,新编历史剧《江海风流》是为李哲量身定做。”福建京剧院院长孙劲梅表示,这出戏展现出武生的新可能。剧中的郑成功既有“南京之战”中的身段展示,又有“痛失爱将”的精彩唱段,文武并重好不过瘾。
“第一次全剧彩排时,演到《江海风流》我腿都是软的,体力上已经到了自己的极限。”连演下来,这三出折子戏比演全本大戏还吃功夫。而这位44岁的武生演员一遍遍咬着牙告诉自己:这说明练得还不够!
“武戏演员培养周期长、伤病多、艺术生涯相对较短,现在优秀武生是‘稀缺人才’。”福建省文旅厅艺术处处长陈吟说出了行业困境。正因如此,福建省京剧院全力支持李哲竞逐梅花奖。“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肯定,更是给年轻武行点燃希望。”
对李哲来说,在练功房翻跟头、耍枪棒的日子就是他最珍贵的记忆,武戏早已融入他的艺术生命。平均年龄35岁的年轻队伍里,李哲以“每日早功不断”成为标杆。福建省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余守英说:“他的功是‘摔’出来的,大年三十的练功房总有他的身影。”
“得不得奖并不是最重要的。”李哲直言,能站上梅花奖舞台已是幸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让更多人看到武生演员的坚守。“我想告诉师弟们,多练点功没事,练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