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您认识我的亲生母亲吗?”张军紧张地盯着眼前花白头发的老妇人。

门内的女人闻言浑身一震,手中的茶杯跌落在地。

“你...你是谁?”她声音颤抖地问道,眼神中混合着震惊与恐惧。

张军小心地掏出那张泛黄的照片:“这是我唯一的线索,您能帮我找到她吗?”

01

寒风呼啸的冬日,安徽小山村的一间老屋内,煤油灯摇曳着微弱的光芒。

张军握着养父布满老茧的手,看着那双曾经有力的手如今只剩下皮包骨的样子,心如刀绞。

“军儿,爸对不住你...”老人的声音虚弱得几乎听不见,每一个字都像是用尽了全身力气。

张军紧紧咬住嘴唇,不让自己的泪水滴落在父亲枯瘦的手上。

“爸,您别这样说,您和妈对我的好,比亲生的还要好啊。”他的声音哽咽着,四十五岁的壮年男子此刻像个孩子一样无助。

床头的老式台灯投下昏黄的光,映照着老人深陷的眼窝和皱纹密布的脸庞。

张母坐在一旁,不停地用袖口擦拭着眼泪,岁月的痕迹爬满了她的脸。

“媳妇,把那个盒子拿来。”老人用尽力气说道,手指微微指向柜子的方向。

张母起身,从老柜子深处取出一个尘封多年的红木锦盒,上面落了厚厚的灰。

“军儿,这是你亲生母亲的东西...我和你妈一直等着这一天。”老人的话像一记重锤敲在张军心头。

张军知道自己是养子,但养父母极少提起他的身世,只说他的生母是下乡知青,父亲早逝。



“爸,我不想知道,您就是我爸,妈就是我妈。”他的声音里带着哭腔和倔强。

老人摇了摇头,眼神变得坚定:“答应我,等我走了,你去找她...你生母从没忘记过你,是我们...是环境不允许啊...”

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了老人的话,几滴鲜血从嘴角溢出。

“张大夫!快来看看!”张母惊慌地冲出门外,呼喊村里另一位医生。

深夜,老屋内只剩下煤油灯的微光和压抑的啜泣声。

张军跪在床前,握着已经冰冷的父亲的手,泪水无声地滑落。

风雪送走了这位朴实的老农民,留下一个未解的心结和一个尘封的秘密。

三天后,在村里简朴的葬礼上,乡亲们都来送别这位善良的老人。

张军作为村里的乡村医生,平时为乡亲们看病,此刻却无法挽救自己最亲的人,这种无力感让他窒息。

葬礼过后,在空荡荡的老屋里,张军终于独自打开了那个锦盒。

02

锦盒内,一张泛黄的照片和一张小纸条静静地躺着,散发着岁月的气息。

张军小心翼翼地拿起照片,是一群年轻人站在田间的合影,大概是七十年代知青下乡时期的留念。

照片背面,有一行褪色的铅笔字:“安徽省淮河公社知青点全体成员,1970年夏”。

他仔细端详照片上每一张青涩的面孔,不知哪一位是自己的生母,哪一位可能是自己的生父。

纸条上只有简单的几行字:“林芳,上海静安区陕西北路76号,1976年搬至福寿里14号”。

张军将纸条翻来覆去,除此之外再无更多信息,没有解释,没有叙述,只有这个名字和地址。

“林芳...”他轻声念着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仿佛在呼唤四十五年未曾谋面的母亲。

窗外,冬雪无声地飘落,屋内,一个中年男子的心被往事的碎片搅得翻江倒海。

张军掏出手机,搜索“上海静安区福寿里”,发现这是一片老式里弄,如今可能已经改造或拆迁。

他放下手机,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白茫茫的田野,岁月流转,四十五年过去了,这个地址还有效吗?那个叫林芳的女知青还在那里吗?

张军翻出自己的户口本,上面赫然写着“张军,父亲:张德顺,母亲:周秀英”,没有任何蛛丝马迹指向他的生身父母。

一夜无眠,清晨,张军再次来到父亲的坟前,寒风中站立良久。

“爸,我会去找她,完成您的心愿。”他对着父亲的坟墓轻声承诺。

回家后,张母已经准备好了早饭,桌上还有一杯热腾腾的豆浆。

“妈,这些年您和爸为什么从不提起我的亲生母亲?”张军小心翼翼地问道。

张母叹了口气,眼神飘向远方:“你爸说过,孩子心里只能有一对父母,我们怕你知道后心里难受。”



“我生母...她为什么这么多年不来看我?”这个疑问在张军心中埋藏了太久。

“那年代不一样啊,知青返城后还要面临各种政治审查,她若与你有联系,对你对我们都不好,你爸说,等时机成熟了再告诉你...”张母的话让张军若有所思。

“村里人都知道我的身世吗?”张军突然问道,想起小时候偶尔感受到的异样眼光。

“谁不知道呢,可没人敢在你爸面前提,他把你当亲儿子啊...”张母的眼泪又流了下来。

张军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田野,那里埋藏着他未知的过去。

“妈,我想去上海找她。”片刻沉默后,他下定决心。

张母急忙擦干眼泪:“你这么大岁数了,折腾什么?你生母没来找过你,说不定早已有了新家庭...”

“爸临终前的遗愿,我不能不完成,再说...我也想知道,到底是怎样的原因,让一个母亲离开自己的孩子。”张军转身说道,眼神坚定。

当晚,张军向妻子陈芳讲述了自己的决定。

“你真的要去?”陈芳担忧地看着丈夫。

“我答应爸了,再说,我作为一个医生,每天都看着生离死别,生命有多脆弱我最清楚,有些事,不能等。”张军平静地说。

“那我陪你一起去。”陈芳握住丈夫的手。

“不用,我一个人去就好,诊所还需要人看着,再说,这是我和我生母之间的事。”张军摇摇头。

次日清晨,张军背起行囊,站在村口的车站等待开往县城的班车。

“你这是要去哪啊?”候车的老王头好奇地问道。

“上海,有点事情要办。”张军简短地回答。

“哟,上海可是大地方,你小子可别迷路啊!”老王头开着玩笑。

张军勉强笑了笑,心想:这一路,哪有比寻找亲生母亲更容易迷失的呢?

班车缓缓驶来,扬起一路尘土,仿佛掀开了尘封的往事。

03

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对张军来说既陌生又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火车站的人流如潮,各种口音、各种肤色的人擦肩而过,张军站在站台上,一时不知所措。

他拿出手机,打开地图,输入“静安区”,然后决定先找个便宜的旅馆安顿下来。

幸运的是,在静安区边缘,他找到了一家还算干净的小旅馆,五十元一晚,在这寸土寸金的上海已经是物美价廉。

放下行李,张军决定先去静安区档案馆碰碰运气,或许能找到当年知青下放与返城的记录。

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一位戴着老花镜的老先生,对他的询问显得有些警惕。

“你要查哪年的知青资料?为什么查?”老先生盯着他问道。

“1969年到1975年间,我在查找一位名叫林芳的下放知青的资料,这是我家乡一位老人临终前的嘱托。”张军婉转地解释,没有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证件?”老先生伸出手。

张军递上自己的身份证,心里忐忑不安。

老先生看了看身份证,又看了看张军,眼神柔和了些:“你等等。”

半小时后,老先生拿着几份档案回来:“找到几条记录,那时候下放安徽的林姓女知青有三十多人,你得缩小范围。”

“我找的是林芳,大约1950年出生,据说父母是大学教授。”张军补充道。

老先生翻了翻档案:“有这个人,林芳,1951年生,原籍上海静安区,父母在复旦大学任教,1969年下放安徽,1975年返城。”

张军激动得手微微发抖:“有她回上海后的地址吗?”

“这个档案里没有详细地址,只有原籍户籍地址静安区陕西北路76号,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估计早就搬家了。不过...”老先生犹豫了一下,“你可以去上海知青联谊会碰碰运气,他们可能有更多信息。”

张军记下知青联谊会的地址,向老先生道谢后离开。

上海知青联谊会设在一栋老式公寓的二楼,门口挂着一个朴素的牌子。



张军敲门后,一位六十多岁的阿姨开门:“你找谁啊,小伙子?”

“阿姨好,我想找一位叫林芳的上海知青,她1969年下放安徽,1975年返城。”张军直接说明来意。

“林芳?”阿姨皱眉思索,“好像有这么个人,不过我不太熟,你等等,我叫会长出来跟你说。”

片刻后,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走出来,自我介绍是联谊会会长王老师。

“你找林芳做什么?”王老师开门见山地问。

张军犹豫了一下,决定不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我是来自安徽的,村里一位老人临终前托我来找她,说有重要的事情要告诉她。”

王老师上下打量着他,似乎有些狐疑:“林芳确实是我们这批知青中的一员,回上海后一直没结过婚,当了中学老师,现在已经退休了。”

“您知道她现在住在哪里吗?”张军急切地问。

“具体地址我不清楚,但我记得她回上海后一直住在静安老城区。”王老师回忆道。

“有没有人可能知道她的具体住址?”张军追问。

“哦,对了,和她同批下放的李淑华可能知道,她们关系不错,我这里有李淑华的电话。”王老师翻出一个老式通讯录。

拿到李淑华的电话,张军立即拨通,约定下午在一家茶馆见面。

离约定的时间还早,张军在静安老城区的街道上漫无目的地走着,想象着母亲是否也曾在这些街道徘徊。

04

下午三点,静安老城区的一家古朴茶馆内,张军忐忑地等待着李淑华的到来。

一位灰发盘髻、面容慈祥的老太太推门而入,环顾四周,张军起身相迎。

“您好,请问是李阿姨吗?”张军礼貌地问道。

李淑华点点头,在他对面坐下:“是我,你就是要找林芳的那个年轻人吧?”

“是的,村里一位老人临终前托我来找她,说是重要的事情。”张军依旧隐瞒着自己的真实身份。

李淑华狐疑地看着他:“什么重要的事,不能电话里说吗?非得你跑这么远来?”

张军早有准备:“老人说这是关于四十多年前的事,必须当面说,他还给了我这张照片,说林阿姨会认得。”

他拿出那张泛黄的知青合影递给李淑华。

李淑华戴上老花镜,仔细端详着照片,眼神有些恍惚:“这是我们刚下乡时拍的,都四十多年了...”

“您能认出哪位是林芳阿姨吗?”张军小心翼翼地问。

李淑华指着照片中一个穿白衬衫的清秀女孩:“这就是林芳,当年下乡的时候才十八岁,是我们知青点里学历最高的。”

张军盯着李阿姨指的那个女孩,一时间说不出话来,四十五年了,他第一次“见到”自己的母亲。

“阿姨,您能告诉我更多关于当年在安徽的事吗?”张军试探着问道。

李淑华叹了口气:“那段时间很艰难,我们这些城里孩子被送到农村,什么农活都不会干,刚开始吃了不少苦头。林芳意志坚强,学东西快,很快就适应了。”

“听说她回上海后当了老师?”张军继续问道。

“是啊,回上海后先在工厂当工人,后来考上了师范,成了中学语文老师,一直教到退休。”李淑华回忆道。

“她...有没有组建自己的家庭?”张军小心翼翼地问。

李淑华摇摇头:“没有,一直单身到现在。村里那位老人是谁?为什么找林芳?”

张军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个...老人没细说,只是让我一定要亲自找到她。”

李淑华若有所思地看着他:“年轻人,我总觉得你有什么事瞒着我,不过没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

“您知道林阿姨现在住在哪里吗?”张军终于问到关键问题。

“她前些年一直住在静安区福寿里14号,但那一片好像要拆迁了,听说她搬到了附近的福康里,具体门牌号我记不清了。”李淑华回忆道。

告别李阿姨后,张军直奔福寿里,这是一片即将拆迁的老式里弄,深巷幽深,古朴宁静。



他走进小区,询问老居民是否认识一位姓林的老太太,可几经打听,却没有确切的线索。

夕阳西下,张军疲惫地坐在小区的长椅上,望着来来往往的居民,心中一阵失落。

“小伙子,听说你在找人?”一位推着自行车的老大爷停下脚步。

“是的,我在找一位叫林芳的女士,她应该六十多岁了,以前是知青。”张军抬头回答。

“林芳?林老师?”老大爷眼睛一亮,“教书的那个林老师?”

张军心跳加速:“可能是吧,我听说她父母是大学教授。”

“那应该是她,以前在中学教语文,住在福寿里14号,不过去年这一片开始拆迁,好像搬到了福康里,具体门牌号不清楚。”老大爷说道。

得到这个消息,张军道谢后立即前往福康里,这又是一片老式里弄,与福寿里仅隔两条街。

天色已晚,张军决定明天再来寻找,回到旅馆,他躺在床上,辗转难眠。

他掏出手机,给妻子发了条信息:“有线索了,明天可能就能见到她。”

手机很快响起:“无论结果如何,记住,我们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张军看着这条信息,眼眶湿润,他何其幸运,有如此善良的养父母,又有理解支持的妻子。

第二天一早,张军再次来到福康里,挨家挨户地询问林芳的下落。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位正在晾晒衣物的老奶奶告诉他:“林老师住在福康里23号202室,她是个好人,常帮我们写信。”

张军站在福康里23号楼下,仰望那个可能住着他母亲的窗口,内心波涛汹涌。

05

张军站在福康里23号楼下,仰望着二楼的窗户,内心充满了忐忑不安。

这一刻,他已经站在了那个可能是自己生母的人家的楼下,只需走上楼梯,按响门铃,就能揭开四十五年前的秘密。

然而,他却迟迟迈不开脚步,各种问题在脑海中盘旋:万一找错人了怎么办?如果真的是她,我该如何开口?她会认出我吗?如果她已经有了新的家庭,我的出现会不会打扰她的生活?

他想起养父临终前的嘱托,想起养母担忧的眼神,想起妻子坚定的支持,这些都给了他向前走的勇气。

深吸一口气,张军终于迈步走进楼道。

老式公寓没有电梯,狭窄的楼梯散发着岁月的气息,每上一步,心跳就加速一分。

当他站在202室门前时,手握成拳头,悬在门板前,却又迟迟没有敲下去。

此刻,一位拎着菜篮子的老人从楼下上来,看到陌生男子站在林芳家门口,警惕地问道:“小伙子,你找谁啊?”

张军回过神,有些尴尬地回答:“我找林芳,林老师。”

“林老师刚出去买菜了,应该一会儿就回来,你有事可以在这等等。”老人说完,进了隔壁的房间。

张军松了口气,既失望又庆幸,至少可以暂缓这场可能改变他一生的会面。

他退到楼梯间等候,内心无比忐忑。

半小时后,楼下传来脚步声,一位花白头发的老妇人缓缓上楼,手中提着一个装满蔬菜的菜篮子。

张军屏住呼吸,直觉告诉他,这就是他要找的人。

老妇人走到202室门前,从口袋里掏出钥匙准备开门,张军深吸一口气,决定再多观察片刻。

他悄悄跟在老妇人身后,看着她开门进屋,门轻轻关上了。

张军站在门外,犹豫了很久,最终决定暂时离开,再好好考虑如何开口。

回到旅馆,他彻夜未眠,反复思考明天该如何面对可能是自己生母的女人。

“我该直接表明身份吗?”他自问自答,“还是先观察一下,确认她就是我要找的人?”

次日一早,张军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决定再次前往福康里23号。

这一次,他要鼓起勇气,直接敲开那扇可能改变他一生的门。



清晨的福康里安静祥和,几位老人在小广场上打太极,街边小店刚刚开始营业,飘来阵阵早餐的香气。

张军走进23号楼,沿着狭窄的楼梯一步步走上二楼,每一步都像是在走向未知的命运。

站在202室门前,他深吸一口气,抬手按响了门铃。

门内传来拖鞋的啪嗒声,接着是一个略带沙哑的女声:“谁啊?”

“您好,我想问一下,您是林芳老师吗?”张军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门缓缓打开,一位花白头发的老妇人出现在门口,她穿着朴素的家居服,眼神中充满疑惑。

“你是谁?”门后的白发老妇人微微颤抖着声音问道。

张军死死盯着她的脸,心跳几乎停止——这张脸,与照片中那个年轻女知青的轮廓惊人地相似,岁月虽然刻下了痕迹,但那双清澈的眼睛,依然如故。

“您...您是林芳吗?”他哽咽着掏出那张泛黄的照片。

老妇人的眼神从困惑变成了震惊,她接过照片,手指微微颤抖:“这...这是哪来的?”

“这是一位安徽老人给我的。”张军小心翼翼地说,还不敢直接透露自己的身份。

林芳紧紧盯着照片,又抬头看看张军,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你...你是从安徽来的?”

“是的,淮河公社。”张军的声音越来越轻。

林芳的手突然剧烈颤抖起来,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张军的脸,仿佛在寻找什么:“你叫什么名字?”

“张军。”他轻声回答,然后鼓起勇气补充道,“你知道我的亲生母亲是谁吗?”

而林芳接下来的一句话,顿时就令张军震惊不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