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中写: “做事不可迟缓,言谈不可杂乱,灵魂不可焦躁不安,生活才能平稳无忧。”

学会自我控制,是强者的本能。

一个人最好的自律,一定是管理好自己,做到事不拖延,话不多说,人不焦躁。


事不拖延

明朝名士文嘉曾写过《今日歌》: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还有明朝事。”

无论何时何地,空谈万千不如实干丝毫。

漫长的旅程,唯有步步为营方能抵达终点; 即便是近在咫尺的目的地,不迈出步伐,终将是遥不可及的幻影。

古籍《南村辍耕录》中记载了一则寓言。

讲述了一只名为寒号鸟的四足奇鸟,它虽无法翱翔天际,却身披绚烂羽衣。

夏日里,它骄傲地展示着自己的羽毛,高声宣告:“连凤凰亦不及我!”

然而,当秋风起,群鸟忙碌筑巢以备寒冬,寒号鸟却仍沉迷于自我欣赏。

日游夜憩于崖缝间,对即将到来的严冬毫无准备。

随着寒风凛冽,无巢可依的它只能在崖缝中颤抖,昔日光彩夺目的羽毛也逐一凋零。

它暗自许诺:“待到晴空万里,我定筑巢以避寒。”

但每当阳光稍许温暖,昨夜的寒意便被遗忘。

它只贪图一时的安逸,伸个懒腰,享受着片刻的宁静。

邻鸟喜鹊好心提醒:“趁着好天气,速速筑巢,今日之惰,明日之悔。”

而寒号鸟却嗤之以鼻: “愚蠢的喜鹊,休要聒噪,天气尚暖,何须急于一时?”

就这样,日复一日,寒号鸟在无尽的拖延中消磨时光。

直至一场大雪不期而至,将它永远地封存在了寒冷的怀抱中。

正如史铁生所言:“拖延最大的坏处不是耽误,而是会使自己变得犹豫,甚至丧失信心。”

我们常常如同那只寒号鸟,沉溺于拖延的温床。

以逃避现实为乐,既虚度了光阴,又滋养了内心的焦虑。

人生路上,最怕的不是身体忙碌而心灵懈怠,而是心灵渴望行动,身体却安于现状。

真正的智者,懂得今日事今日毕,明日之忧明日忧。

既不虚度今日,也不忧虑明日。

当念头闪现,决定即行动,无拖延,无迟疑,此乃最高境界的自我约束。



话不多说

《格言联璧》里讲:“人知言语足矣彰显吾德,而不知慎言语乃所以养吾德。”

言辞,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个人的三观与修养的深度。

说话,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懂得适时缄默,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智慧。

晚清重臣曾国藩,早年因言辞锋利,曾在官场树敌众多,甚至落得个“曾大炮”的绰号。

初入翰林,他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却也因此而心高气傲,出言不逊。

在一次为父祝寿的宴席上,面对好友郑小珊,曾国藩的言辞过于尖锐,引起了对方的不满。

面对好友的辩解,他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最终两人争吵起来。

宴席不欢而散,连父亲也对他怒斥一番,愤然离去。

这一系列事件,让曾国藩深刻反省了自己的过错。

他在日记中自省:“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

从此,他决心“戒多言”,并将此作为家训,传之后世。

人际交往中,最忌讳的是得理不饶人,因为那不仅会寒了人心,更会伤了情谊。

古语云:“贵人语迟”,意在提醒我们: 开口之前应先深思熟虑,言语应有分寸,以免祸从口出,恶语伤人。

《喻世明言》有言:“口为祸之门,舌为斩身刀。”

一言可升天,一语亦能降灾。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将说话的时间用于自我提升,与内心进行深刻对话,追求内在的成长与丰富。



人不焦躁

《菜根谭》里讲:“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风花雪月本闲,而扰攘者自冗。”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急于看到一个结果,想更早知道答案,庸人自扰之。

生命中,往往多的是不可强求的缘分,少的是事事如意的圆满。

那些我们竭力追求的,时常遥不可及; 而那些未曾期许的,却总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

弘一法师李叔同,一生淡泊名利,心境平和,展现了超凡的人生境界。

一日,著名教育家夏丐尊造访。

见法师餐桌上仅有一碟咸菜,不禁讶异: “法师不觉得这咸菜过于咸涩吗?”

法师淡然一笑:“咸,亦有咸的独特风味。”

餐后,法师手捧一杯清水,悠然自得。

夏丐尊又疑惑道:“法师日常只饮这无味的白开水,莫非是没有茶叶可泡?”

法师依旧微笑回应:“淡,也有淡的清雅。”

心之所向,便是境界所在;心中有味,生活处处皆滋味。

同样,心若宁静,不为外物所扰,自然能享有一份安然。

人生匆匆数十载,境遇万千,各不相同。

顺境固然值得欣喜,逆境亦无需过分焦虑。

房屋虽小如舟,但心怀却能宽广似海。

保持良好的心态,才是人生的真谛。

凡事顺其自然,不急不躁,你所期盼的,自会在合适的时候到来。

余生,愿你我都能拥有一颗“素心”,不急不躁,去领略生命中另一番独特的风景。

作家雨果曾说:“懂得在适当的时机管住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人活一世,就是昨天越来越多,明天越来越少。

战胜你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的松懈。

遇事不拖延,废话不多说,做人不焦躁,就是余生最好的自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