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淞沪会战的尾声,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在此激战四昼夜,击退日军十余次疯狂进攻。
危难之时,一个女童子军竟冒着枪林弹雨,为八百壮士送来了一面国旗,极大鼓舞了战士的精气神。
他们为何要坚守四行仓库,这场战斗是如何打的,最后结果如何?
那一名女童子军是谁,为何又要冒险送国旗,又是怎样送进去呢?
如果您想知道的,欢迎先点个关注。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而且一个月后,日军对上海发起攻击,攻陷我国大量防线和土地,迫使国民党主力部队撤退到苏州河南岸。
当时我国向国际联盟提出申诉,控诉日本的侵略行径,但国联并未直接采取行动,而是提议召开九国会议,以此讨论中日之间的冲突。
对于11月召开的九国会议,蒋介石抱有极大期望,相信各国会支持中国的诉求,为此还计划将淞沪战场的情况带到会议,以期获得同情与支持。
因为蒋介石思想前后,决定让第88师孙元良部队留在闸北继续战斗,但孙元良并不支持这一决定,这是为什么呢?
当时他的部队已经坚守了两个多月,士兵经过六次补充,如今大多数都是新兵,缺乏独立作战的能力,因此他派人找到副司令官顾祝同汇报情况。
经过讨论批准后,孙元良最终让谢晋元率领的1营固守,包括三个步兵连、一个机枪连、一个迫击炮连,总计四百五十多人,以减少损失并吸引国际社会的注意。
为了制造更大的声势,对外宣称有八百人,因此又被称为八百壮士。
那么该去哪里守呢?
经过对战线考虑,他们决定在四行仓库防御,这又是一个什么地方?
这个仓库是四家银行在上海的联合储备设施,采用钢筋水泥结构,共五层且坚固高大,超过了周围的所有建筑。
它坐落于苏州河北岸,西边和北边被日军控制,而东边和南边则属于公共租界,宛如一个孤立的岛屿。
10月26日,谢晋元带领部队进驻四行仓库,再次开始了抗战坚守。
谢晋元指挥部队,加固既有的防御设施,利用仓库现有物资来构筑防御工事,用麻袋封堵大门,用牛皮封堵窗户,并留出射击孔。
到了第二天,日军已经逼近,并且飞机与地面部队协同作战,炮火不断轰炸四行仓库,但幸好都被有效的防御军事阻挡。
到了下午,日军在坦克掩护下突破蒋警班防线,向四行仓库大门发起猛攻,并且开始向仓库墙根靠近,在西南角聚集七八十名日军。
他们并不在壮士射击范围内,很容易就能炸破墙体突进来,这该如何是好?
就在危险关头,楼顶机枪连的一名战士站出来,身上捆满了手榴弹,突然从仓库楼顶跳下,跃入敌群中,拉燃了导火线。
随着手榴弹的爆炸声,二十多个日本兵倒下,而这名战士也因此英勇牺牲,随后又有数名战士效仿,以命击退敌人进攻。
经过一天激战,日军被迫撤退,可是他们犹不甘心,改变战术并利用夜晚发动攻击。
他们分成两批,分别潜入仓库和在墙角挖掘洞口,但幸好壮士早有防御,成功进行反击,最终除了部分日军逃脱外,其余均被消灭。
经过这场激烈的战斗,四行仓库的自来水管遭到破坏,壮士不得不将污水储存起来。
幸运的是,在与仓库相邻破房子里,他们发现一个自来水龙头,便采取措施来利用。
就在此时,谢晋元颇为意外,接到了仓库外投来的联系电话,很快成功联系上外界,并且经过上套后,获得了一件意外事物。
这一天晚上,眼看局势焦灼,生死难料,谢晋元在训话后,指示壮士写下简短遗书,并设法将其送出,以表明他们为国捐躯的决心。
此后不久,一个女童子军成功进入仓库,为壮士送来了国旗,还带走了名单和遗书。
这个女童子军正是杨惠敏,正是她送来的联系方式,可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这战火交加里,她又是怎么送国旗进来,在这个过程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杨惠敏来自江苏镇江,1937年刚从高中毕业,便在美的糖果公司找到工作。
然而工厂因战乱停产,她便满怀革命激情,加入中国童子军战时服务团,开始从事难民救助工作。
在10月26日晚,她成功说服英国士兵,进入苏州河北岸的租界,并在中国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抵达了英军堡垒。
在与英军士兵交流时,杨惠敏意外地得知一件事,让她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原来有中国军队在四行仓库坚守,他们正急需食物和弹药,那她能够做什么,才能够帮助到他们?
天亮时分,她骑上自行车,独自前往市商会寻找商会会长,但会长王晓籁对这名女童子军带来的消息持怀疑态度,那该如何证明呢?
杨惠敏没放弃,在27日再次穿越新垃圾桥,抵达桥东的茶叶大楼,并在万国商团俱乐部找到电话机管理员协助,成功修复四行仓库的电话机。
又到了黎明时分,杨惠敏将市商会电话号码包好,扔进四行仓库,提醒孤军打电话向市商会请求援助。
接到谢晋元电话后,王晓籁终于确信是真的,立即邀请杨惠敏,共同为他们送物资。
谢晋元当时提出,希望收到一面国旗鼓舞士气,杨惠敏当时也提出,建议在四行仓库悬挂国旗,以彰显我军的立场。
王晓籁对此表示支持,并迅速订购一面十二尺见方的国旗,可这却出现了一个问题。
当时仓库正激烈交战,国旗该怎么送过去,又该派谁送过去呢?
就在众人犹豫时,杨惠敏主动承担向孤军送国旗的任务,于是将国旗藏在内衣外层,外面穿上制服,在夜晚时分正式出发。
后来在杨惠敏的自述里,当她提到接近垃圾桥时,一名英国士兵拦住了她不许过去。
经过她多次争辩,最终获得了士兵的同意,于是爬过了铁丝网,并匍匐穿过一堆堆沙包,渡游泳过了河水,经过大约两个小时的艰难前行,终于到达了四行仓库。
她亲手将国旗给谢晋元,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并暗中将八百将士名单带出去。
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当时杨惠敏是悄悄藏好国旗,与运送物资的车队一同出发,暗中将国旗交给谢晋元。
但无论是何说法,当次日清晨,四行仓库上空飘扬着国旗,这极大地激励战士士气。
国旗飘扬不倒,这却惹怒了日军,他们在10月29日,愤怒动用了飞机和坦克,试图一举消灭八百壮士,但未能成功。
当天下午,日军乘坐武装小艇,进入苏州河继续向西行进,试图发动更激烈攻击,不料却被阻止了,这又是咋回事呢?
原来是英军看到了,担心战火会蔓延到租界,于是出面干预,阻止了日军的行动,最终导致日军撤退。
到了10月30日,四行仓库保卫战达到高潮,日军不惜一切代价,想要攻占四行仓库。
日军封锁仓库与外界唯一的交通要道,并不断使用平射炮和重迫击炮进行攻击,然而仓库内的孤军仍然在坚持抵抗着。
激烈的交战震天响,让上海租界各方越来越不安,他们害怕战火会蔓延,于是向中国政府施压,还要求八百战士撤退。
随着四行仓库保卫战引起全球关注,蒋介石经过考虑后批准撤退计划,经商议后决定由英军提供掩护,让孤军尽快撤入租界,并乘坐英军汽车前往沪西归队。
这一晚的凌晨,谢晋元接到命令,带领士兵开始撤退,从而最终结束四行仓库的战斗。
可是他们没有想到,日军通过向租界施压,竟然违反之前的协议,要求孤军交出武器,那交还是不交呢?
最初孤军拒绝交出武器,导致双方陷入僵局,但最终为了大局考虑,壮士让步并被送往胶州的一块空地上,那里被铁丝网围住,由万国商团的白俄士兵看守。
壮士被困在胶州路的孤军营中,租界既不允许他们归队,也不接受日本的引渡要求。
尽管谢晋元不断向租界请求释放,但始终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然而他并未放弃,带领战士在此修建设施保持锻炼,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
1937年11月,日军对租界实施全面包围,使得孤军营成为了上海最后的抗日堡垒。
转眼又是一年,孤军营计划悬挂国旗,以纪念八一三抗战一周年,尽管租界极力阻挠,他们还是成功举行升旗仪式。
租界试图降下国旗并开枪伤人,但孤军誓死捍卫国旗,冲突最终导致四人死亡,谢晋元等人被挟持至外滩囚禁,最终在民众抗议下才得以脱险。
1941年4月24日,汪伪国民政府因利益关系,派出四名特务在孤军营实施暗杀,谢晋元就此牺牲,时年三十六岁。
得知谢晋元死讯后,上海民众悲痛万分,超过十万人前往悼念,同年的五月,国民党政府追封谢晋元为陆军少将。
这一年年底,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入孤军营,将守军押解至吴淞口进行囚禁,随后将他们转移,甚至送到西南太平洋的荒岛上。
战士被强迫劳动,许多人在重压下不幸丧生,直到日本投降,幸存者才得以重见天日。
至于杨惠敏,当时她献旗的英勇事迹迅速传遍全国,后来辗转抵达重庆后,受到了宋美龄和国民政府高层的接见。
此后杨惠敏四处宣传抗日理念,成为抗战宣传的形象大使,并在1938年应邀参加美国纽约的世界青年和平大会。
1992年3月9日,杨惠敏因病去世,享寿七十八岁。
四行仓库的战斗中,八百壮士在淞沪战场的不利局势下,凭借顽强的抗战精神和抵抗意志,坚守阵地四天四夜,铸就了抗日战争中的一段传奇。
他们以英勇和顽强,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誓死抗敌的决心和勇气,这种战斗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听到这儿,您有何感想,欢迎关注留言评论。
参考资料:
【1】上海党史与党建.蒋明宝.《八百壮士:民族革命的典型》,2015年第9期。
【2】党史纵横.新伟.《浴血四行的背后——《歌八百壮士》何以荡气回肠》,2015年第1期。
【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抗战·民族记忆“八百壮士”:孤军血战守四行》.20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