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ó ,鄱阳。
这座枕着鄱阳湖入眠的千年古邑,
这座坐拥南昌与景德镇1小时高铁圈的宝藏小城,
正以青瓷般温润的光泽,
等待世人重新擦亮它的名字。
总要去趟鄱阳吧!
在长江与鄱阳湖交汇的褶皱里,触摸天地初开的磅礴;
在候鸟羽翼掀起的季风中,拾取《诗经》遗落的诗行;
当渔家灯火与星空在湖面重叠,你会看见,
这里既是吞吐日月的江湖,亦是安放诗意的原乡。
一湖碧水的生态秘境
鄱阳的呼吸,是长江与鄱阳湖的脉搏同频。
每年11月,当风掠过水面,
全球98%的东方白鹳在此翩跹,
百万羽翼遮天蔽日,
将《诗经》中“鹤鸣九皋”的意象,
化作湿地芦苇荡里跃动的诗行。
登临鄱阳湖大堤,看草浪翻涌如翡翠织毯,
枯水期的滩涂上,
银鸥与反嘴鹬在泥滩觅食,
水杉林倒映水中,
恍若莫奈笔下的印象派油画。
这里的水,是流动的历史:
朱元璋与陈友谅的烽烟曾染红湖面,
莲湖朱家忠臣庙的香火在诉说着过往的激战;
而今无人机掠过湖中公路,
巡护员的探照灯撞碎湖面倒影,
与智能监测站的滴答声,
竟谱成时空交错的复调。
鄱阳人守护着这片“水中桃花源”:
湿地公园的草洲泥滩,是鸟类的天堂;
鄱阳湖大草原的苔草四季常青,藏着都市人的田园梦。
生态与烟火在此共生,正如鄱阳湖的水,吐故纳新,润泽万物。
千年文脉的活态传承
鄱阳的历史,是水写的诗。
唐代刺史第五琦被一碗鲶鱼糊“诱”入鱼米之乡的传说,
至今仍在舌尖流转。
范仲淹在东湖洗砚,墨染湖水浇灌出“春不老”的墨绿菜叶,
让咸菜成了乡愁的符号。
2246年前秦设县制,
陶侃练兵的督军湖畔,
至今回荡着“陶母封鲊”的贤德传说;
姜夔在《扬州慢》里写下的清冷,
或许正源于鄱阳湖的烟波浩渺。
漫步瓦屑坝移民文化馆,
六百年前“江西填湖广”的迁徙史诗,
在蜡像与环幕电影中重现——
那些背井离乡的脚印,
早已化作湖岸边生生不息的烟火。
饶州古镇的青石板路,
串联起徽饶古道的商贾繁华与管驿前村的渔俗密码;
永福寺塔的钟声,回荡着南朝佛缘与宋元文脉。
这里的一砖一瓦,皆是“江湖鱼米之乡”的注脚,
既有“沉海昏,起吴城”的地质传奇,
也有朱元璋大战陈友谅的刀光剑影。
明代藩王的奢华与落寞,
在残阳中与鄱阳湖的涛声共鸣。
舌尖上的鄱阳百味
舌尖上的鄱阳,是风味的辩论场,
更是鲜味的交响乐。
晨雾中,藜蒿炒腊肉的辛香漫过码头,
银鱼蒸蛋的嫩滑裹着湖水清甜,
珠湖鳜鱼的酥骨浸透酱香,
而一碗银鱼羹的醇厚,
足以熨平所有游子的乡愁。
鄱阳归来不吃鱼”,绝非虚言。
这里的鱼,是湖水的馈赠,更是匠心的传承。
一碗鲶鱼糊,用1200年的光阴熬煮:
剔骨取肉,红薯粉勾芡,
胡椒辛辣裹挟鱼鲜,暖了游子的胃,也勾出乡愁的魂。
全鱼宴上,银鱼炒蛋滑嫩如绸,春不老黄丫头酸爽开胃,
三色鱼百味交融,每一口都是江湖的鲜活。
若说鱼是主角,“鄱阳三宝”便是绝佳配角:
银鱼、藜蒿、春不老,
它们将湖鲜与土地的风味凝成舌尖的“非遗”。
街头巷尾的米饺、葱油饼、冻米糖,
则用碳水编织出最朴实的烟火气,
让“盐贵米贱”的古老谚语,化作今日的丰饶。
总要去趟鄱阳吧!
去鄱阳湖湿地等一场候鸟齐飞的日出,
去饶州古镇听渔鼓声声,
去东湖边的老巷尝一口春不老煮黄芽头,
去芝山登楼远眺,看江湖如何书写一座城的千年传奇。
这里没有都市的摩天楼,却有“江湖锁钥”的壮阔;
没有咖啡店的精致,却有柴火灶的温情。
鄱阳像一尾游弋于时光长河的鱼,古老而鲜活,质朴而丰盛
总要去趟鄱阳吧!在江湖之畔,遇见另一种中国。
上游新闻记者 黄菁晶